一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正人君子—道統之人格論·“完人”人格的正負效應
儒家的理想人格—“正人君子”、“圣人”、“賢人”,品德高尚,修養全面,具有造福人類的豐富智慧、堅強意志、優秀氣質、卓越才能;他們既自尊,又尊人;關心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重公愛國,剛健進取;多貢獻,少索取;多勞作,少享受。為國為民,嘔心瀝血,可以說是一種“至善至美”的“完人”。
這種“完人”人格,首先或主要是對統治者的要求??鬃咏洺娬{,一個優秀的統治者必須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為去影響百姓。他說,統治者的道德行為就像風,老百姓的道德行為就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統治者孝順父母,慈愛幼小,對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老百姓就會對統治者盡心竭力,嚴肅認真地執行統治者的政令(《論語·為政》)?!吧虾枚Y,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鬃影呀y治者的模范帶頭作用視為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君王之心的好壞直接決定社會道德、國家安定:“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修身才能治國,正己方能正人,這是儒家“完人”人格學說的一個閃光點。它正確地反映了統治者的道德修養與人民群眾的道德行為與社會風氣之間的關系,精群地闡明了身教勝于言教的道理,對加強中國封建社會各級官員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反對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對中國成為文明禮儀之邦,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至今仍有其不滅的價值。
當然,儒家“完人”人格學說的積極意義遠遠不止這些。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是中華民族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一代代創造歷史和文化的中華兒女又離不開正確思想的指導、偉大精神的激勵。中國傳統的“完人”人格就是指引中華兒女前進不息的旗幟,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戰鼓。一代又一代思想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用新的理論、新的范疇、新的內容充實、完善“完人”人格;日益豐滿、光彩的“完人”人格又培養了董仲舒、王充、范仲淹、朱熹、王夫之等許多好學深思、憂國憂民的進步思想家、哲學家,造就了王安石、康有為、譚嗣同等具有深重歷史責任感和革故鼎新精神的政治家,以及包拯、海瑞、于謙等一批批公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清官,哺育了蘇武、岳飛、文天祥、戚繼光、林則徐、關天培等一代代維護祖國尊嚴、富于犧牲精神的愛國主義英雄,熏陶了千千萬萬志士仁人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玄奘西行,歷盡磨難;鑒真東渡,九死一生;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費三十年之殫精;談遷寫《國榷》,花了兩番心血。萬里長城,京杭運河,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故宮建筑,蘇州園林,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幾百上千個世界第一,以《四庫全書》為代表的浩瀚典籍,……這些輝煌的成就,哪一件不是中華民族偉大堅韌力的見證? 千千萬萬在“完人”人格影響下辛勤奉獻自己智慧和汗水的人們,默默地支撐著中華民族的大廈,使她傲然地挺立在世界的東方,永放光華!
從先秦到明清,從君王到平民,在中華文明史的每一張每一頁,我們都可以看到傳統的“完人”人格的影像,感覺到“完人”人格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負兩面一樣,中國傳統的“完人”人格也有其歷史的局限,它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以倫理政治為軸心的“完人”人格強調為現實政治服務,被強大封建專制統治引向了“義務本位”的極端,呈現出一種片面性,即只強調做人的義務而忽視了一個人應有的權利。它把為封建君主盡忠效勞提到天經地義的“天理”的高度,把道德義務看得比保存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對個人應有的權利卻很少涉及,這就強化了封建統治的專制性,嚴重阻滯了民主機制的發生?!叭V五?!鄙踔涟l展到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把臣、子、妻這些弱者的自主權利完全剝奪,迫使其以奴性取代自己的個性。而君、父、夫等位尊者則可以放任自在,為所欲為,以主人自居,這就促使了位卑者依附人格的形成,增強了人治,削弱了法制。
“完人”人格重義輕利,把義和利對立起來,把對利的謀取看成是不道德的,認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禮記·大學》)。所以,君子謀道不謀食,患均而不患貧、寡。這種認為越遠離物質利益品德越高尚的錯誤傾向遏制了人們的生產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積累。
“完人”人格重德輕才??鬃又v“君子之道三”,主張理想人格應是“智”、“仁”、“勇”的統一,含有德才兼備的思想。但這三者之中“仁”是核心?!叭收甙踩?,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在儒家“五常”中,“知”排在第四位,而且主要指學習古代圣人的道德文章、禮樂制度、待人接物的經驗等,很少涉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選舉官員時,常常是“先舉性行,而后言才”,甚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著重追求內心世界“完滿”、“平衡”的傾向,缺乏求知、創造、征服自然的沖動,也是一種妨礙生產發展的不良因素。
“完人”人格主張與人為善,與物為善,“民胞物與”,天地人一德。這有利于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利于謙虛、禮讓之風的形成,但也容易養成知足常樂、明哲保身、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保守心態和追求平均主義、不敢冒險競爭的庸人心理。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崛起之后,中國仍舊安然地在封建主義的軌道上滑行,以至于差距越來越大。這里固然是經濟、政治等因素起主導作用,然而,中國“完人”人格的消極面的影響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深層原因。
上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承先啟后—道統之古今論·“奉天法古”與“變化日新”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音樂·“盡善矣,又盡美也”:音樂的審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