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昕》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錢大昕》人物故事小傳
錢大昕(公元1728—1804年)字曉征,號竹汀,嘉定(今江蘇嘉定)人。乾隆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提督廣東學政等。先后主講于鐘山、婁東、紫陽書院。治學范圍頗廣,尤精音韻訓詁和天文歷算。于史學研究則長于校勘考訂。所撰《二十二史考異》于史學的貢獻尤大。《潛研堂文集》和《十駕齋養(yǎng)新錄》為筆記題跋書信答問體著作,對后人也很有影響。
〔正 史〕
錢大昕,字曉征,嘉定人。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大考二等一名,擢右春坊右贊善。累充山東鄉(xiāng)試、湖南鄉(xiāng)試正考官,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大考一等三名,擢翰林院侍講學士。三十二年,乞假歸。三十四年,補原官。入直上書房,遷詹事府少詹事,充河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尋提督廣東學政。四十年,丁父艱,服闕,又丁母艱,病不復出。嘉慶九年卒,年七十七。
大昕幼慧,善讀書。時元和惠棟、吳江沈彤以經(jīng)術稱,其學求之《十三經(jīng)注疏》,又求之唐以前子、史、小學。大昕推而廣之,錯綜貫串,發(fā)古人所未發(fā)。任中書時,與吳烺、褚寅亮同習梅氏算術。及入翰林,禮部尚書何國宗世業(yè)天文,年已老,聞其善算,先往見之,曰:“今同館諸公談此道者鮮矣。”
大昕于中、西兩法,剖析無遺。用以觀史,自《太初》、《三統(tǒng)》、《四分》,中至《大衍》,下迄《授時》,朔望薄蝕,凌犯進退,抉摘無遺。漢《三統(tǒng)術》為七十余家之權輿①,訛文奧義,無能正之者。大昕衍之,據(jù)班《志》以闡劉歆之說,裁《志》文之訛,二千年已絕之學,昭然若發(fā)蒙。大昕又謂:“古法歲陰與太歲不同,《淮南天文訓》攝提以下十二名,皆謂歲陰所在。《史記》太初元年年名馬逢攝提格者,歲陰,非太歲也。東漢后不用歲陰紀年,又不知太歲超辰之法,乃以太初元年為丁丑歲,則與《史》、《漢》之文皆悖矣。”又謂:“《尚書緯》四游升降之說,即西法日躔最高、卑之說,宋楊忠輔《統(tǒng)天術》以距差乘躔差,減氣汛積為定積,梅文鼎謂郭守敬加減歲余法出于此。但《統(tǒng)天》求汛積,必先減氣差十九日有奇,與郭又異,文鼎不能言。大聽推之同,凡步氣朔,必以甲子日起算,今《統(tǒng)天》上元冬至乃戊子日,不值甲子,依《授時》法當加氣應二十四日有奇,乃得從甲子起。今減去氣差,是以上元冬至后甲子日起算也。既如此,當減氣應三十五日有奇,今減十九日有奇者,去躔差之數(shù)不算也。求天正經(jīng)朔又減閏差者,經(jīng)朔當從合朔起算。今推得《統(tǒng)天》上元冬至后第一朔乃乙丑戌初二刻弱,故必減閏差而后以朔實除之,即《授時》之朔應也。”
大昕始以辭章名,沈德潛《吳中士子詩選》,大昕居一。既乃研精經(jīng)、史,于經(jīng)義之聚訟難決者,皆能剖析源流。文字、音韻、訓詁、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實、年齡,了如指掌。古人賢奸是非疑似難明者,典章制度昔人不能明斷者,皆有確見。唯不喜二氏②書,嘗曰:“立德立功立言,吾儒之不朽也。先儒言釋氏近于墨,予以為釋氏亦終于楊氏為己而已。彼棄父母而學道,是視己重于父母也。”
大昕在館時,常與修《音韻述微》、《續(xù)文獻通考》、《續(xù)通志》、《一統(tǒng)志》、《天球圖》諸書。所著有《唐石經(jīng)考異》一卷,《經(jīng)典文字考異》一卷,《聲類》四卷,《廿二史考異》一百卷,《唐書史臣表》一卷,《唐五代學士年表》二卷,《宋學士年表》一卷,《元史氏族表》三卷,《元史藝文志》四卷、《三史拾遺》五卷,《諸史拾遺》五卷,《通鑒注辨證》三卷,《四史朔閏考》四卷,《吳興舊德錄》四卷,《先德錄》四卷,洪文惠、洪文敏、王伯厚、王弇州四家《年譜》各一卷,《疑年錄》三卷,《潛研堂文集》五十卷,《詩集》二十卷,《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二十五卷,《養(yǎng)新錄》二十三卷,《恒言錄》六卷,《竹汀日記鈔》三卷。族子塘、坫,能傳其學。
《清史稿·錢大昕傳》卷四八一
〔注 釋〕
①權輿:起始,初時。②二氏:指佛道兩家的學說。
〔相關史料〕
少從沈德潛學詩,為吳中七子之冠。后乃博覽經(jīng)籍,通究諸學,旁及律歷、算法,蟲魚箋解,莫不考訂。乾嘉間為征學者,惠棟①外,大昕與休寧戴震最優(yōu)。江南人尤尊奉之。
朱克敬 瞑庵所著《儒林瑣記》
〔注 釋〕
①惠棟:清江蘇吳縣人。字定宇,號松崖。七奇次子。對諸經(jīng)多所探究。但一味推崇漢儒舊說,不論是非,原古薄今。
上一篇:《金海陵嫡母徒單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金海陵嫡母徒單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錢謙益》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錢謙益》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