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古樸的風情·“食不厭精”與孔府菜
中國的古老文明在飲食文化中也有體現(xiàn)。中國幅員遼闊,由于各地的物產(chǎn)、習俗、地理、氣候等特征的不同,飲食文化也表現(xiàn)出了互不相同的特點。魯菜與川菜、粵菜、蘇菜并稱為中國四大菜系,魯菜體現(xiàn)了齊魯飲食文化的特點。魯菜又稱山東菜,它是北方菜的代表,在地方菜中是影響較大的一種。
一般認為,魯菜可分為曲阜孔府菜、濟南菜、膠東菜三個大的類型。而以孔府菜最具代表意義。膠東地區(qū)多沿海地帶,故菜的烹制以各種海產(chǎn)品為主。濟南菜雖有本身特點,但受孔府菜烹調(diào)技術(shù)的影響十分明顯,濟南菜的清香、鮮嫩、味純頗與孔府菜相似。
說起來,孔府菜是地方菜,也是官府菜。孔府是孔子后裔居住的府第,歷代的孔子后裔為感謝歷代皇朝的優(yōu)渥,在接待皇帝,向皇室進貢,迎送欽差和達官顯宦,乃至家宴、喜宴、壽宴以及日常餐飲時,令歷代孔府名廚精心創(chuàng)制,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味的菜肴。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xiāng)黨》)的妙語,孔子這種對飲食的要求,影響后人的飲食觀甚巨,而孔子后裔所受影響最為直接。西漢以來,孔子及儒學地位的上升,也帶來了孔府地位的上升。皇帝及歷代官員的紛至沓來,孔府與各地官宦的親友往來,使眾家名饌佳肴得以薈萃一堂,各呈特色,互為補益,再加之孔府名廚師們潛心切磋,師承舊制,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得孔府菜名饌珍饈齊備,品類豐盛完美,色、香、味、形、器俱佳。
孔府宴席的最大特點是禮儀莊重,等級分明;在席面款式上的要求也顯示了“安富尊榮公府第”、“文章道德圣人家”的特點。各種宴席菜點豐盛,搭配講究,主菜、大件菜、配伍菜都有一定程式。孔府宴大體可分為家宴、喜宴、壽宴、便宴、如意宴等多種,規(guī)格上則以用料高低和上菜多少而定。據(jù)說歷史上最高規(guī)格的“滿漢全席”要上一百九十六道菜,僅餐具就有四百零四件。其次是燕菜席、魚翅席、海參席和雙四“一品鍋”等,依不同季節(jié)變換時令佳肴。
孔府菜用料極為廣泛,從山珍海味到瓜果菜菽,乃至山林野菜等都可烹制出佳肴美味。日常菜饌多是就地取材,而以鄉(xiāng)土原料為主。孔府菜除做工精細,善于調(diào)味,講究盛器,烹調(diào)技法全面外,其命名也極為講究,頗富寓意,如“詩禮銀杏”、“白玉無瑕”、“陽關(guān)三疊”、“一卵孵雙鳳”、“黃鸝迎春”等。有的菜則是用以贊頌孔府家世之榮耀或表達吉祥如意之意,如“一品壽桃”、“一品豆腐”、“神仙鴨子”、“福祿壽喜”、“吉祥如意”、“合家平安”、“萬壽無疆”、“連年有余”等等。
孔府菜可謂歷史悠久,技高菜精,歷年積累的菜點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調(diào)和之法亦變化多端。隨著孔府廚師的更換,孔府菜得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因而,孔府菜的烹飪技藝和風味特色,對我國烹飪文化,特別是對于魯菜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重大影響。近年來,為了系統(tǒng)挖掘、整理、繼承和發(fā)掘孔府菜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成立了中國孔府菜研究會,出版了《孔府名饌》《中國孔府菜譜》等著作,為中華民族古代燦爛文化及孔子思想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也對旅游飲食業(yè)的發(fā)展有所貢獻。
上一篇:三晉文化·韓國文化·“韓,天下之咽喉”的地理形勢
下一篇:三晉文化·魏國文化·“魏,天下之胸腹”的地理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