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的用法
三國時期,有一次劉備的軍隊(duì)打敗了曹操的部將夏侯淵,攻占了漢中。曹操十分惱怒,親自帶兵從斜谷出擊,想把漢中再奪回來。
劉備一方則依據(jù)險要的地形,修筑工事,堅(jiān)守不出。這樣,曹操的進(jìn)攻沒有奏效,一連幾個月,毫無進(jìn)展。進(jìn),不能取勝;退,又有失體面,害怕蜀軍恥笑。為此,曹操拿不定主意,一連幾天,思緒不寧。
正當(dāng)他想撤軍又不能馬上撤的時候,一天傍晚,廚師來送晚飯,當(dāng)天送的是雞湯。曹操見湯中有雞肋,就觸動了自己的思緒。
這時,恰巧一名軍官前來向他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沒有多想,就隨口答道:“雞肋!”這口令很快就傳遍于軍中。
為什么口令叫雞肋呢?好些人都不理解,更多的人沒有去想它。這時只有一個叫楊修的人猜到了曹操的心事。
這楊修是一位謀士,人雖只有三十多歲,卻很有才華,也非常聰明。當(dāng)時正在曹操手下?lián)沃鞑荆牭健半u肋”這口令以后,喜形于色,并且忙著收拾行裝。
他的行動使一些人莫名其妙。有的人就向他請教:“現(xiàn)在正準(zhǔn)備打仗,您怎么收拾行裝呢?”
楊修笑了笑說:“還打什么仗喲!丞相今日的口令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要撤軍了嗎?”他這么一說,這些人就更糊涂了,都直瞪著眼看著他。
見大家不理解的樣子,楊修分析了一番。他說:“你們想想,這雞肋有什么特點(diǎn)呢?它沒有多少肉,放棄它吧,可惜;吃起來吧,又沒有多少滋味。這不正是比喻咱現(xiàn)在的情形嗎?要進(jìn),不能取勝;要退,又不甘心,所以只好僵持在這里。我看曹丞相很快就要撤軍回去了。”
楊修的話讓大家都很佩服,一些人也都開始整理行裝。
這幾天,曹操本來心事重重,很不痛快。這時聽說一些官兵在收拾行裝準(zhǔn)備回去,就更加生氣了。他忙派人到下邊查問,得知是楊修作的分析。
曹操對楊修此前就有一些意見,聽到這情況,更是怒上心頭,于是馬上派人找來?xiàng)钚蓿鷼獾刭|(zhì)問道:“你為什么胡亂猜測,擾亂軍心?你知道該當(dāng)何罪?”
楊修還想辯解,但在曹操盛怒之下,哪容他分辯。還沒有等他說上兩句,曹操就大聲喝道:“擾亂軍心者,斬!”楊修弄巧反拙,為這口令丟了性命。
“雞肋”就這樣成了一個常用的詞。“雞肋”本是雞的肋骨,它的特點(diǎn)是吃著沒有味,扔了又可惜,所以常用它來比喻那沒有多大價值、多大意思的事情。成語“味如雞肋”也是這個意思。
上一篇:“食言”的由來
下一篇:“鴻溝”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