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鍍金”的由來
唐朝時候,有位詩人叫李紳,他與當時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元稹等人來往密切。他有首叫《憫農》的詩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疾苦,流傳很廣,至今還傳誦不衰。
李紳在唐武宗時擔任過宰相,后來還當過淮南節度使。
有一年早春,淮南發生了春旱,人們都盼望著盡快下雨,可是天天都是萬里晴空。
有一天,天空陰沉,很快下了場中雪。春旱逢瑞雪,李紳作為地方官非常高興,于是舉行了一次聚會,邀請了一些人來賞雪賦詩。
當地有個年輕人叫章孝標,因愛寫詩,多少也有了點名氣,所以也參加了聚會。李紳很愛才,想試試這年輕人的水平。在這聚會上,李紳請章孝標賦詩,章孝標沒有推辭,他稍稍思考之后,就脫口吟道:
六出花飛處處飄,粘窗拂砌上寒條。
朱門到晚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
這詩的大意是:雪花到處飛舞,窗上、臺階上、樹枝上都覆蓋著白白的積雪。下了一天的大雪,那紅色大門里還沒有超過一尺厚啊,這大概是被三軍的喜氣溶化了吧!
李紳聽罷,覺得這年輕人文思還敏捷,語言也樸實,于是當眾夸獎一番。宴會之后,還特意找到章孝標,鼓勵他去京城趕考,并特地為他向主考官寫了一封推薦信。
不久,喜訊傳來,章孝標中了進士,還擔任了校書郎的官職。
年輕而得意,章孝標有點兒飄飄然了,他自認為學問很不錯,放松了學習,在長安的一段時間,水平并沒有什么提高。
有一次,章孝標想去當時比較繁華的揚州游玩,更想借此榮歸故里,好好在家鄉炫耀一番,所以在出發前給家鄉的朋友寫了一封信,并寄了一首詩,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愿望。這首詩是:
及第全勝十政官,金湯鍍了出長安。
馬頭漸入揚州郡,為報詩人洗眼看。
詩的意思是說:我考中了,就像那鐵器上鍍了一層黃金一樣。我很快要來揚州了,這次寫信就是要讓人們對我刮目相看啊!那洋洋得意的情緒洋溢在字里行間。
恰巧,李紳這時正在揚州當地方官,知道了這事,也看到了這詩。他覺得年輕人這種驕傲的情緒可要不得,于是提起筆來也寫了幾句: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十載長安方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詩句很通俗,最后兩句是勸誡,十年考中一次,自己肚子空空,又何必還去炫耀呢!
章孝標看到這首批評自己的詩以后,想起李紳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想起自己的盲目自大,很慚愧。從此,他改變了態度,認真學習,謙虛謹慎,終于取得很大的進步。
后來,“鍍金”就成了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的本義是在鐵器和其他金屬的表面覆蓋一層黃金,使它呈現出耀眼的光澤。后來引申為用考試或出國留學等手段給自己謀取虛名,含有諷刺意味。如:出國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好好地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絕不是為了鍍金。
上一篇:“錦標”的典故
下一篇:“食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