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之心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其實,不光是人有愛子之心,動物也有。
當然,人是萬物之靈,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級動物”。在愛子問題上,遠比動物們高級,比它們“靈”得多。比如,人能給孩子縫衣服、做被褥、造搖籃、制玩具,還能生產孩子享用的巧克力、大大泡泡糖、娃哈哈營養液……人還懂得優生優育,嬰兒哇哇落地便開始進行早期智力開發。人會想著法子地愛孩子。動物不會,它們只知道打來食,填飽“孩子”的肚皮拉倒。吃不飽的,餓死也不管。而且,喂到一定時候,就不侍候了。比如燕子,還要反過來喂父母。然后就得“出窩”,自己去成家立業,另立門戶。賴著“窩”不走是不行的,那將被母燕或啄、或咬,毫不留情地趕出家門。動物界的如此殘酷無情,很能令人類那些慈祥善良的母親們視之落淚。
我們的孩子是幸福甜美的。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父母溫暖的懷抱里。我們一些父母實行的是完全徹底的“承包責任制”。上幼兒園,小學,包接包送;上中學,大學,包洗衣服,包吃喝穿玩一切費用;畢業了,還得舍著老臉,煩人托竅,走后門,包找接收單位;然后是包購置新房內一應用品,包辦婚事娶媳婦……所以,社會上有口頭禪曰:“外國流行艾滋病,中國流行愛子病”。假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搞一個以“生活得最幸福甜美的孩子”為主題的國際調查,咱們中國的孩子拿不了金牌,起碼能拿塊銀牌。為父母者,把心操碎了;把“油”熬干了,將一顆愛子之心奉獻得徹底。如此舒舒服服,甜甜蜜蜜的“窩兒”,誰還樂意離開?如今的青年中,吃父母、靠父母,凡事離不開父母,很是患了一種嬰兒癱式的“軟骨病”。華君武先生筆下的襁褓里,竟躺著一個長胡子的“嬰兒”。這幽默的諷刺是頗發人深思的。我們如此的愛子之心,會不會有點兒“聰明反被聰明誤”?說不準。
我們有些做父母者,也真個糊涂了,不僅將“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的古訓忘了個干凈,連自己曾經是怎樣吃苦,自立,不懈奮斗的經歷,也記不清楚了。為后輩們苦斗,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卻只曉得供他們享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沒吃過苦,吃不得苦的孩子,將來能干成什么?為人父母長輩者,不能不思之!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可是,要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愛子之心里面,應該裝著這樣的“一樁大事”。
上一篇:愛國記者沈藎被杖斃
下一篇:愛小才而大才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