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孔子的生平和學說·中庸之道
孔子對現實采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具有“凡民有喪,匐匍以救之”的精神。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又謂之“中行”、“中道”。這種立身行事的原則要求人人在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墩撜Z》說:“子貢問: ‘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 ‘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痹谒磥?,“過”和“不及”都不好,都偏離中道。
孔子力求使人的行為符合中庸之道,為此他主張對性格過于進取的人加以遏制,對性格謙退的人加以促進。據《論語》載,孔子弟子子路、冉有都曾問孔子:聽到應當做的善行可以立即行動嗎?孔子回答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答復冉有則說:“聞斯行之。”弟子公西華對孔子的不同回答感到困惑,孔子解釋,說: “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鬃映姓J一般人很難作到中庸,因此他同意在中道“不可必得”的情況下,則 “思其次”,他稱此為“狂狷”,說: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彼麑τ掠谶M取的“狂”和退而潔身的“狷”都給予一定的肯定,而最厭惡的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稱這種行為為“鄉原”,認為 “鄉原,德之賊也”。
孔子是春秋時代淵博的學問家和篤實的道德實踐者,天命鬼神觀、仁與禮的學說和中庸之道是他的哲學思想的核心,除此之外,他的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教育思想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中國數學
下一篇:簡牘學·奠基期(二十世紀的三十——四十年代)·中瑞聯合考察團與黃文弼的羅布淖爾出土木簡考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