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多種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伊斯蘭教信仰及其文化
伊斯蘭教,又名回教,是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紀初創(chuàng)立的一神教。“安拉”是它的唯一神,信徒稱為“穆斯林”,主要經典是《古蘭經》。伊斯蘭為和平、順從之意。同世界幾大宗教相比,它是后起的宗教,但由于它傳播地區(qū)廣,信徒多,影響大,從而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到公元10世紀中葉,隨著阿拉伯帝國勢力的東進,伊斯蘭教開始在新疆得到了傳播,并為喀喇汗王朝逐漸接受。據已失傳的《喀什噶爾史》(部分保留在賈馬勒·喀爾西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中)記載,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蘭教的第一位首領是薩圖克·布格拉汗(?—955)。對于他信仰伊斯蘭教的經過,民間有多種傳說。有的說,他一次出外打獵,途中遇到一批穆斯林商隊正作禮拜。他們對安拉的虔誠,使他肅然起敬。從此他就皈依伊斯蘭教了。還有的說,一天夜里,他夢見一神仙下凡對他說:“為了拯救自己的今世和來世,你要皈依伊斯蘭教。”他便信奉了。這些傳說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其實伊斯蘭教當時已在民間傳播,形成了一股新的勢力,薩圖克·布格拉什是懷有政治抱負才接受伊斯蘭教的。后來,他的子嗣也都是伊斯蘭教虔誠的信仰者。他們把伊斯蘭教奉為喀喇汗王朝的國教,而且經過長期的宗教戰(zhàn)爭,使和田地區(qū)約于11世紀前后也被迫接受了伊斯蘭教。據穆斯林史家米爾扎·海答爾《拉史德史》記述,察合臺汗國的禿魯黑·帖木兒在14世紀中葉信仰了伊斯蘭教,成為新疆地區(qū)第一個入教的蒙古汗。據傳,在他統治時期(1346—1363),新疆有十六萬蒙古人皈依了伊斯蘭教。15世紀初,察合臺汗國穆罕默德汗統治時期,新疆當時的蒙古人全部信仰了伊斯蘭教。這部分蒙古人成為穆斯林后,逐漸維吾爾化,并且最后融于維吾爾族中。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伊斯蘭教最后在吐魯番和哈密地區(qū)取得優(yōu)勢。自此,全疆各地伊斯蘭教取代了佛教,成為在新疆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它之所以能在新疆扎根,并取得統治地位,與當時新疆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制度同產生此教的阿拉伯地區(qū)有許多相似之處分不開。
伊斯蘭教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使得伊斯蘭文化在吸取了當時世界上許多高度發(fā)展的文化優(yōu)點之后,更加迅速地發(fā)展起來,成為中世紀史上一朵盛開的鮮花。自創(chuàng)建喀喇汗王朝的回鶻人接受伊斯蘭教,至今已達千年。今天,占全疆總人口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十個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由《古蘭經》確定下來的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guī)、教法以及婚姻、喪葬等制度,完全滲透到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文化之中。它們與本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新疆的伊斯蘭文化。新疆的伊斯蘭文化是天山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伊斯蘭教認為,《古蘭經》是安拉用阿拉伯語下降的“天啟”,于是阿拉伯語和書寫《古蘭經》的阿拉伯文就變成了“神圣”的語言文字,任何國家和地方的穆斯林都必須用阿拉伯語文誦讀和書寫《古蘭經》經文。16世紀前,世界上只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傳世。后來各地雖相繼出現其他文本的《古蘭經》,但誦讀時仍只能用阿拉伯語,直到今天依舊如此。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開始在新疆流行。目前已發(fā)現的喀喇汗王朝時期的葉爾羌公函、文件,都是古回鶻文和阿拉伯文并用的。用阿拉伯文寫作變成了一時的風尚。像11世紀的維吾爾族名著《突厥語大辭典》中的古代突厥語詞條及民歌、格言、諺語等,就是用阿拉伯字母寫成的。同一時期的另一名著《福樂智慧》,有人認為作者先用阿拉伯字母寫成,然后才有回鶻文抄本的。16世紀后,阿拉伯字母的維吾爾文已成為全疆各地維吾爾人統一使用的文字。
阿拉伯式或中亞式尖拱形洞式門窗、穹窿形大圓屋頂一類的伊斯蘭教建筑,在新疆各地隨處可見。它們有的是清真寺、麻扎(墓墳)等宗教建筑,有的是一些民用建筑。伊斯蘭教特別重視作禮拜,隨著伊斯蘭教成為新疆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后,作禮拜用的清真寺建筑也隨之遍及天山南北。新疆的清真寺有三種:每日作五次禮拜用的普通清真寺、作星期五(主麻日)正午“主麻拜”用的加曼清真寺和節(jié)日時作禮拜和活動用的艾提尕清真寺。艾提尕清真寺一般坐落在穆斯林比較集中的大城鎮(zhèn),它的地位使之自然成為當地的宗教活動中心。在伊斯蘭教徒心目中,清真寺即神靈之家,所以他們不惜財力物力,竭盡其建筑技藝。一些艾提尕清真寺建筑水平非常高,往往成為本民族或本地區(qū)建筑藝術的集中體現和代表。這類清真寺中最著名的要屬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清真寺。
喀什艾提尕清真寺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它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和莊嚴肅穆的色彩等特點聞名中外,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國內外的穆斯林和其他游客。它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民族創(chuàng)建的歷史瑰寶之一,已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大寺從建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它屢經修建和擴展,才具有今天這樣宏大的規(guī)模。全寺總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大門樓高約十二米,它的兩邊各豎有一個十八米高的尖塔,樓頂立有一彎象征伊斯蘭教的新月。進入大門是一個大庭園,院內有花木和水池。東南北三面建有經文學校、神職人員的住房等。禮拜大殿是寺院的主體,呈長方形,分為內殿、外殿和長廊三部分,總面積為兩千六百多平方米。大殿頂部由一百五十八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成方格狀。立柱四角為幾何圖形,上面刻有民族風格的凸形花紋。整個建筑融阿拉伯與維吾爾族建筑風格于一體,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
上一篇: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天山為界的綠洲文化與草原文化
下一篇: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伊斯蘭教的經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