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鄉音土樂傳心曲·回族婦女與口弦
在回族聚居的村莊里,每當夜晚靜謐之際,便從莊前莊后的樹叢間響起“叮叮咚咚”的獨特樂曲聲,令人心醉。這種樂曲就是由“口弦”奏出來的,“口弦”是回族婦女所喜愛的一種小型彈撥樂器。回族婦女常演奏的“口弦”有兩種:一種是竹制的,長十公分,它用經滾熱的清油炸過的竹子做成,扯線彈奏;另一種是鐵制的,長五公分,精巧細致,撥鉤彈奏。回族婦女還常常在心愛的口弦上系上色彩鮮艷的珠子,或者拴上五顏六色的穗子,將其視為生活的伴侶。
口弦演奏時手口并用。演奏者雙手持這種小樂器,將其放在口邊,用口腔做共鳴箱,用口型和氣息變化來控制音量,并在運氣的同時以手指彈弦。此時,一種類似音階的聲音便產生了,它音質清亮,輕松悅耳。口弦的曲調較為固定,有“珍珠倒卷簾”、“駱駝鈴”、“廊檐滴水”等。
在舊社會,回族婦女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們必須遵守“家女不見外男,青絲不見青天”的古訓,許多人難以聽到外界的情形,心情非常沉悶。于是不少婦女們用梳頭的舊篦子背,做成一頭窄、一頭寬、中間安簧、兩頭拴線的口弦,用來表述心聲。她們彈奏口弦,讓叮咚聲音傾訴衷腸,用它來解個心慌。姐妹們通過彈弦,彼此加深了解,相互傾訴愁懷,表達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特殊情思。
新中國成立以后,回族婦女的社會地位獲得極大提高,那種“倚門靠窗掩面而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她們在勞動之余,盡情地彈奏自己喜愛的口弦。她們在淙淙的溪水邊,面對外男,彈奏起口弦,讓綿綿情思流淌而出。她們或者聚會在金色的場院內,斗嘴開心,用口弦奏曲,相互回應。現代的口弦彈奏形式靈活,有獨有齊,有領有合,都盡情表述自己美好的心愿和對理想的追求。此時的口弦樂音忽高忽低,強強弱弱,斷斷續續,全是依情而奏,熱鬧非凡。寧夏歌舞團等專業演出團體還專門排演了《口弦舞》《口弦聲樂協奏曲》等劇目,使回族的這種民間藝術得到高層次的藝術升華。80年代初期,口弦彈奏和口弦歌舞曾被選調到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受到有關專家和觀眾的贊揚。
上一篇: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回族傳統工藝品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圓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