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代表性遺址位于臺北市北端即基隆河下游河岸的圓山貝丘,最早發現于1897年,后經過多次調查和發掘,出土文物分為兩層,下層屬于上述的大岔坑文化,上層為圓山文化的代表,年代約3000年到4000年前。圓山文化的遺物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蚌器、貝殼和少量青銅器。石器有鋤、鏟、圓形斧、偏鋒錛、小型石鑿、三角形穿孔箭頭,有肩石斧和省段石錛等,大體多用于鋤地和狩獵,可能由閩粵傳入臺地。陶器是手制的,以棕灰色為主,有的刷上棕黃色,器形主要有碗和,器表多為素面,無紋錦,不見印紋,其中數量最多的雙耳圈足罐形器,有可能是受到周代銅器的影響。圓山文化遺址還發現有五座墓葬,墓葬中人骨大都腐朽,隨葬品中有小石斧,引人注目的是,頭骨兩犬齒脫落,脫落時間甚早,估計是屬于拔牙習俗的反映。據推測,圓山文化人類主要從事采貝、漁撈與狩獵活動,農業不占主要地位。
上一篇:寧夏文化·鄉音土樂傳心曲·回族婦女與口弦
下一篇:巴蜀文化·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