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長沙·長沙說沙古城稽古
長沙是我國二十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湘中偏北,湘江下游河谷兩岸,自古舟楫便利,形勢險要。古人云:長沙為湖南的襟要,“指顧伸縮,皆足有為。南出可拊韶州之項背,東顧則章貢(泛指江西)肘腋可抉,西下則黔巫(指貴州)之咽喉可塞,爭南服者,不得長沙,無以成席卷之勢”。故長沙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歷來為中南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楚得其地而能稱雄于江漢之間,秦白起先據長沙而得取川黔。長沙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屬中亞熱帶綠闊葉林帶,溫和多雨,四季分明,終年披綠,物產豐富?!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云:“長沙,楚之粟也?!笨梢娫缭诖呵飸饑鴷r,長沙即成為楚國的糧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和先民們的辛勤開拓,使長沙自古就成為湖南腹地古潭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仍是湖南省的省會。
這樣一塊風水寶地,何以與“沙”結緣的呢?《通典·州郡》載,“長沙”一名取意于天子禱于山東萬里沙祠的典制?!短藉居钣洝吩疲骸皷|方朔記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里,故曰長沙?!币灿泄偶^此名乃是應兆于天上軫宿旁“長沙”小星的祥瑞,故長沙又稱“星沙”……可當地人卻說,長沙長沙,就因為從前這里有一條比現在水陸洲長得多的沙洲。
谷郎沙洲除孽龍
相傳那時湘江中游一帶,上起湘潭,下抵湘陰,百余里都是沙洲。洲上沙丘連綿,寸草不生,時而還洪水漫卷,一片汪洋。原來它是一條孽龍的化身,洪水即是它口中所嘖吐。一日薄暮,洪水又泛濫成災。一個叫谷郎的牧羊人因家園被毀,便在山上歇宿。正欲解酒葫蘆呷酒御寒,一身材魁梧、容貌丑陋的漢子向他索酒,接過葫蘆,一飲而盡。那漢子酒醉失言,露其雷神身分。機智的谷郎趁他酣睡之機,披起他的神衣飛至長洲中央,用他的神錘神鏨,將孽龍斷成數段。鮮血浸透沙土,茫茫沙灘化成許多小洲,這便是以后的馬洲、鵝洲、牛頭洲、水陸洲、傅家洲等。這些洲后來有沉有浮,有斷有續,到明清之際逐漸自南而北合為牛頭洲、橘子洲、傅家洲。不久,牛頭洲又與橘子洲首尾銜接,即為現代之橘子洲。由于龍血的滋潤,沙洲成為肥美沃土家園。谷郎則成了山神,湘江岸邊的谷山是他的化身,附近團山、尖山是他降龍所用的錘、鏨。
長沙沙水水無沙
長沙說沙,還得說到白沙井。白沙井在城南回龍山下有井四口,每口各邊長度不及半米,卻四季不竭不溢,隨舀隨漲。因其水自沙石中滲出,故名“沙水”。然而,此水正如昔日井旁龍王廟中“常德德山有德,長沙沙水無沙”一聯所云,出于沙而無沙。不僅無沙,而且極其清冽美味,《長沙府志》說它“汲之,桶底浮于桶面”;《湘城訪古錄》云:“其泉清香甘美,夏涼而冬溫。煮為茗,芳潔不變。為酒不酢不滓。漿者不腐。為藥劑不變其氣味?;魜y吐瀉,一飲良已?!庇冒咨尘劤龅木谱怨庞忻?。晉代文學家謝惠連賦中即有“飲湘吳之醇酹”之吟。杜甫《發潭州》詩亦有“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之唱。今之名酒“白沙液”,采用白沙井水,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取我國“八大名酒”的工藝特色,使其香既有瀘州大曲的濃香,又有茅臺的醬香。唯其如此,白沙井曾被譽為“長沙第一泉”、“天下第一泉”,也有將其與濟南趵突泉、杭州虎跑泉、貴州漏趵泉并稱為天下四大名泉的。文人墨客們更將其雅稱為“星泉溥潤”、“玉醴流甘”。
既是“沙水”何以無沙呢?這自然是由其獨特的地質構造決定的。然而,民間則說白沙井之“沙”與自然界的沙并無關系,而是因其上應星宿。瀟湘屬翼軫二星,長沙一域所上應者為軫星側之小星長沙星,而具體對應點則正是白沙井。民間也有說白沙井之“沙”和白沙姑娘有關:早先此處既沒有山也沒有井,當地百姓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但它不久即為一黑龍所糟踏。一天,一丹頂白鶴因誤飲塘水而中毒,幸得當地老農相救。白鶴病愈飛走幾天后,一位名叫白沙的姑娘來這里開起了面鋪。黑龍聞訊化身一黑漢子前來調戲,白沙姑娘以面條招待。黑漢子吞咽之間,姑娘輕拂撣塵,面條頓時變成一串鐵鏈,牽住黑龍肚腸。姑娘將筷子插地變作拴龍鐵柱,隨即又招來一座小山壓住黑龍,并令其噴吐清水。就在鄉親們驚詫之際,白沙姑娘寂然無影,鎮龍的小山下卻出現了這口水井。為紀念白沙姑娘,人們便將其喚做“白沙井”。
萬年滄桑一瞬間
長沙及其所在的古潭州歷史久遠??脊殴ぷ髡咴谙驵l岱子坪、瀏陽城郊等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遺址發掘出的大量實物資料表明,早在一萬年以前,這一帶就有了原始人群的足跡。距今五千年左右,這里更成為先民們繁衍生息的廣闊天地。相傳作為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即安息于此地。
神農之后,唐堯列三苗部落首領為諸侯,長沙,即如《禹貢》所載,屬“古三苗國”。后虞舜南巡過此,為韶山秀色所迷,欣然奏起至美韶樂,引來鳳凰來儀,致使韶山美名留傳至今。禹定九州,此地屬荊州之域。
商、周時期,長沙已為物產豐茂之地。《逸周書·王會篇》所列各地貢物中已有“長沙鱉”之名目。物從地名,這是“長沙”始見于古文獻之中。至春秋戰國,長沙更成為楚之重鎮和糧倉。從數十年來這一帶兩千余座楚墓中發掘出土的天平、毛筆、書畫、竹簡、玉石、兵器、漆器、青銅器皿、竹木制品等珍貴文物來看,當時長沙的經濟、文化、軍事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且已逐漸形成城邑的雛型。
秦統一中國以后,劃天下為三十六郡,長沙及其周圍九縣被設為長沙郡。治所定名湘縣,即后來的長沙縣。此為長沙正式列入地方行政系統之始。漢朝建立,高祖以番陽令吳芮平秦有功,封為長沙王,改湘縣為臨湘縣,并始筑城垣,于是長沙始為一諸侯國之都城。有史可查的長沙古城,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長沙漢代遺跡有定王臺、馬王堆、賈誼故宅等。漢末三國鼎立,長沙戰事頻仍,今猶有撈刀河,關公渡等遺跡。
三國歸晉,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馬乂為長沙王,后乂因參加“八王之亂”而被殺。此后朝廷不再封王。東晉時,名臣陶侃曾為長沙郡公,政績卓著。至宋齊梁陳四朝,各封其皇子或皇兄為長沙王。長沙或國或州或郡,治所均設在臨湘縣(今長沙)。隋開皇九年(589)撤湘州,取古“昭潭無底”(湘水最深處,湘潭昭山腳下)之意,更名為潭州。隋煬帝“罷州置郡”,復稱長沙郡,并改臨湘縣為長沙縣。唐初,長沙郡復為潭州。開元時,全國劃為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道設節度使,總攬所屬州縣軍政大權,潭州有欽化軍節度使,后稱武安軍節度使。
北宋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長沙歸屬于中央統一的政令之下。改唐的道為路,至道三年(997)長沙屬荊湖南路,為潭州長沙郡,仍治長沙縣。由于社會在對外屈辱中初呈安定,地方講學之風漸起。開寶九年(976),岳麓山創建岳麓書院,到南宋經朱熹、張栻主持,成為名山學府,追美洙泗,冠絕一時。不久,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之中,不少志士在長沙奏響了一曲動地悲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辛棄疾和李芾。今留有營盤街、熊湘閣等遺跡。
元代行政建制又變,并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和廣南西路為湖廣行中書省,改潭州為潭州路,后又改天臨路,治所長沙。至明,長沙屬湖廣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改天臨路為潭州府,五年更名長沙府,府治長沙縣,領十一縣一州。守御指揮邱廣改建長沙城府,將前朝土城全部改為石基磚墻,合城九門,每門皆設城樓,門外各有月城,城外筑有隍池。與此同時,皇子皇孫先后被封為長沙藩王。王府之大,幾占全城十之六七?,F市內一些街道名稱仍標示出當年王府的亭館樓閣之所在。明末,張獻忠攻破長沙,盡逐藩王。后李自成兵敗,清兵席卷南下。1649年,清軍至湘潭,明守將棄城鼠逃。明督師大學士、定興侯何騰蛟與李自成余部合作抗清,被捕身死。壺山有其衣冠冢。
清初,長沙府依舊。康熙三年(1664)始分置湖南布政使司,稱湖南省,省治、府治、兩個縣治,均置長沙。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以明藩王府磚石加修城垣,并增開四門。咸豐二年(1852),巡撫駱秉章為防太平軍,又大加修筑。同年,太平軍進逼長沙,在城垣及水陸洲等處與清軍鏖戰。西王蕭朝貴飲彈陣亡于天心閣。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光緒二十九年(1903),據《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在外侮日亟之時,梁啟超、譚嗣同等志士仁人,以長沙為中心,積極倡導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時,長沙為最先響應武昌起義的英雄城市。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都園林趣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荊州古城·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