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而被摧
自古以來,文人向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力量,他們或成為統治階級的附庸文人,或隱居山林不問世事遠避名利,或借酒澆愁虛擲人生,或談玄論虛彷徨苦悶,這些人雖然身心痛苦,但終究還能保全性命。另有一種文人,嫉惡如仇、剛直敢言,他們往往不計利害,胸無機心,一無遮掩地把對統治者的不滿表露出來。這些人往往為統治者所不容最終慘遭殺害。魏晉時期的孔融與禰衡就是其中的例子。
孔融,字文舉,曾任北海相,后歸附曹操,開始時對曹操還很友善,曾寫過《薦禰衡表》與《論盛孝章書》向曹操舉薦他二人。后來,他對曹操的政策越來越不滿,并屢次加以攻擊。當曹操的兒子曹丕強占袁紹的弟媳甄氏時,他就上書曹操,說當初武王伐紂,曾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其故,問可有什么出處,孔融說只不過從今天的情形推想而知罷了。有一年年荒糧缺,曹操下令禁止造酒,孔融又幾次上書反對,并“多侮慢之辭”。并且,他還有這樣一套理論,認為兒子與父母并沒有什么親屬關系,只不過就如同把東西放在瓶中一樣。如果在饑荒之年,父親不肖的話,食物寧可分給他人。于是他終于因為“違天反道,敗倫亂理”而被曹操所殺害。
在《薦禰衡表》中被孔融稱為“鷙鳥累百,不如一鶚”的禰衡,是比孔融小二十歲的忘年交。他們常在一起高談闊論,彼此互相稱贊,“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對封建的圣賢們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曹操對他非常忌恨,就召他為鼓吏,想趁機羞辱他一番,然而禰衡卻趁賓客云集之際,擊鼓罵曹,倒把曹操給羞辱了一頓。但曹操為了不招來枉殺名士的非議,并沒有親手殺死他,而是把他遣送到荊州劉表處,劉表又把他轉送往江夏太守黃祖,最后,禰衡終于被殺害在黃祖的手下。
作為一代文人,他們本來可以為這世上留下更多的文學財富,然而由于他們的剛直敢言而觸怒統治者,使得他們成為封建屠刀之下的冤魂,令人惋惜,令人感嘆!
上一篇:冰凍塵封三十年
下一篇:初衷救濟貧困·結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