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救濟貧困·結果適得其反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所專門培養百萬富翁、領導人和貴族的學校,那它無疑就是英國的伊頓學院。伊頓學院是如何變成一所貴族學校的呢?其最初的歷史是與今天的情況完全相反的。1440年,亨利六世國王為經濟貧困的學生建立了這所學校。但這種值得頌揚的規劃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為居住在溫莎的貴族看到附近有了一所新學校,紛紛將其尊貴的子孫送到那里學習。從此以后的幾個世紀里,這被作為伊頓學院的精神固定下來:在社會階層劃分一成不變的時代,伊頓學院就是一所貴族的學校。歷史不是一帆風順的,18世紀末,學院經歷了一場危機,伊頓的名字甚至一度成了無能的同義詞。只是喬治三世國王出于對學院的關注,才使之重新崛起。在英國的游客很容易發現,有些事物在英國是一成不變的,警察、酒店的營業時間、衛隊換崗儀式就成其中的幾例,而伊頓學院則是另一例。該學院的負責人深信,伊頓學院會永遠存在。伊頓學院教育體制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不要有太高奢望”的哲理加強每人的個性。實際上,一個班的學生可以由未來的畫家、帆船設計師、攝影師、記者和公爵組成。父母把孩子送到這里來學習,主要是因為他們知道,畢業意味著有相當把握升入大學,并在尋找工作時有了極大的本錢。在許多家庭里,幾代人都是伊頓學院的學生。但入學考試是相當嚴格的。除享受獎學金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6—外,只要其家長能夠支付每年達1.1萬英鎊的學費,伊頓學院吸收所有學生入學。報名者需排長隊等候,報上名后有的還需等很長時間方能入學。伊頓學院教學質量很高,聲譽極佳,學生將來就業出路也十分誘人,但卻學費昂貴,入學考試嚴格,貧困人民的子女難以入校。伊頓學院的建立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試圖救濟貧窮、調和階級矛盾的積極要求,它的發展卻表明在這些國家本質上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決定了貧困人民的子女難以受到真正高質量的教育,這是令人遺憾的。
上一篇:剛而被摧
下一篇:功高震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