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書院建筑·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位于鄭州市東大街中段路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明嘉靖《鄭州志》記載和《鄭縣志·四關圖》所示,文廟創建于漢永平年間(58—75)。元季兵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知州張奮重建。明宣德、正統、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年間和嘉靖十一年(1532)相繼修葺。清順治六年(1649)知州王登聯等協力重修,廟貌巍然。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乾隆三年(1738)知州張鉞對文廟進行了大規模修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修。民國三年(1914),當地政府曾對大成殿進行修葺,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殿宇廊廡多被拆毀,1937年歸河南省立鄭州工業職業學校使用。抗戰期間,鄭州兩度淪陷,文廟遭到轟炸,僅大成殿、戟門兩座建筑幸存。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對文廟進行維修。
清代鄭州文廟建筑布局遵循規制,中軸線上共有五進院落,欞星門內并排三院,正南有彩陶照壁,東西有過街牌坊各一座。中軸線建筑依次為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等。尊經閣東側有書齋房、啟圣祠,西有齋房、土地祠和射圃亭,兩側為廡房。東院有學正宅、名宦祠,西院有儒學、鄉賢祠等。除上述建筑外,還有金聲玉振坊、居仁門、由仁門、崇義門、祭器庫、神廚、育德倉、義倉、宰殺廳、進德齋、修業齋、存誠齋等建筑。
鄭州文廟現僅存戟門和大成殿兩座建筑。
戟門,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清代所建。
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式建筑,雄偉高大,巍峨壯觀。正脊兩端正吻高1.8m有余,脊陽面浮雕二龍戲珠圖案,背面為鳳穿牡丹圖案。兩山為琉璃博風懸魚:東山博風正中雕著玉皇大帝,兩側為八仙持寶器飄然渡海圖;西山博風正中雕如來說法像,兩側為三國戲曲人物,懸魚是琉璃燒制的三朵開放的牡丹花。整個博風懸魚采用平地起凸手法,線條圓潤流暢,簡繁適中得體,形象生動逼真,堪稱杰出的藝術品。大成殿內部梁架的各間節點,均精細雕出各式花卉。金檁下的花墩雕有青山野鹿、仙樹太寶、原野大象、牧童斗牛、天馬行空、鼎前舞劍、奔馬相斗、鳳鳥棲樹、猛虎下山、蛟龍騰空等圖案。
鄭州文廟內現存明、清、民國時期碑刻十余通。
大成殿(張斌遠提供)
大成殿翼角結構(張斌遠提供)
大成殿斗(張斌遠提供)
大成殿山花(張斌遠提供)
上一篇:道教建筑·鄭州城隍廟
下一篇:伊斯蘭教建筑·鄭州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