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文化的社會功能·大一統的精神支柱
主張大一統似乎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大特色,這種大一統的觀念至周朝便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周人的大一統的思想主要是一種文化大一統的觀念,認為自己的文化要優越于周圍地區的文化,所以應該以周人的文化或華夏文化來改造四夷的文化,使四夷的文化浸潤德澤,而統一于華夏文化。這一思想文化模式的實質就是以華夏文化來統一四夷的文化,形成統一的文化思想系統。這一思想在后來儒家的思想中演變為所謂的夷夏觀。
春秋之后,大一統的觀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以中國為天下中心的大一統的秩序已被規定得到非常的整齊。“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四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文身,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居四夷之中。但中國與四夷的區別的關鍵顯然是中國有得到了較高度發展的文化。中國是“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而“戎夷無此”(《史記·秦本紀》)。可見,中國與四夷文化之間的本質區別在中國有高度發展了的儒家文化,而夷狄則沒有。所以說,中華衣冠,而夷狄“被發文身”、“羽毛穴居”、“有不火食者”、“有不粒食者”。
正是儒家文化使中國士人具有了文化的優越感。也正是從這種文化優越感出發,中國士人又開始萌發出了一種強烈的文化使命感,認為自己有責任將自己的優越的文化向外傳播、推展,使四夷諸邦濡染儒家的仁義道德之教,用夏變夷,用中國高度發展了的文化來統一四夷的文化。這就是所謂的“王者無外”。據《論語》載,孔子曾因自己的政治理論不為當時各國的統治者所采納,表現出非常的憤懣不平,而一度曾想離開中國去九夷居住。有人勸阻他說,九夷風俗落后,如何可居? 孔子則答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可見,孔子本人就具有一種無比的文化優越感,認為只要君子德配天地,有高尚的道德境界,那么他不但不能受鄙陋的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言行改造落后的風俗,使之浸潤于君子的高尚的德澤之中,以起移風易俗的巨大作用。于此也可見,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實質上是指文化上的大一統,所以儒家非常重視通過禮樂的教化來達到移風易俗的文化改造的目的,非常重視君子的高尚的道德境界的培養以垂范世人、啟迪良知、改造社會。
孔子欲居九夷本為一時憤激之辭。但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則啟發了后世的儒者,真心誠意地想要用儒家文化去改造和統一四夷的文化,傳播聲教于四海之外。然而,孔子本人應該說也有“四海一家”的大一統的文化觀。因為其弟子子夏就曾經說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這樣的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后來便成為中國人的“天下一家”的大一統理想的重要的思想泉源。
上一篇:儒學·在拒斥中一以貫之
下一篇:當今海外儒學研究·異域儒學文化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