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險輕敵·遭至敗績
隋朝末年,南朝梁宗室后裔蕭銑自稱梁王,定都江陵,有兵40多萬,割據長江中游地區,成為唐初統一中國南方的一大障礙。唐武德4年(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獻十策以消滅蕭銑勢力,高祖遂以靖為行軍總管,于8月集兵于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9月,兵分三路,直指江陵,對江陵形成包圍態勢。時值秋汛,江水暴漲,諸將皆認為應等水退再出兵,唯李靖堅持兵貴神速,應乘水勢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直逼敵都城。而梁王蕭銑與唐軍諸將所想相差無幾,以為三峽險要,水漲浪急,唐軍難過險關,因此沿途未嚴加設防。唐軍順利攻陷荊門、宜都(均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逼近夷陵今湖北宜昌)軍事重鎮。當時,后梁大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駐清江(在今湖北宜都北),唐軍主帥李孝恭不聽李靖“不可與敵爭鋒”的勸告,率軍與文士弘部接戰失利,敗至江南,不料梁軍乘舟渡江搶奪戰利品,人人都搶到一些東西,軍容大亂,留守營地的李靖見狀,縱兵出擊,大破敵軍,獲舟艦400余艘,梁軍被殺及溺死者萬余人。
隨后,李靖率輕兵5000為先鋒逼江陵城下屯營,李孝恭率大軍跟進,蕭銑匆忙征召江南及嶺外兵來援,李靖對此有所預料,將繳獲之舟艦皆丟棄江中,任其順流而下,給援軍造成江陵已破,援亦無功的假象,使之滯留不援。各路援軍見江漂散船,果然上當,以為江陵已破,了無援心。李靖遂加緊圍城,攻城,蕭銑見大勢已去,遂棄城投降,其它后梁軍隊,得此消息,亦紛紛降唐,后梁滅亡。
統一是大勢所趨,后梁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但此役蕭銑以為三峽天險難過而放松警惕和防犯,致使唐軍至倉促應戰,已是先機失敵;文士弘部取勝后軍紀不嚴,陣容混亂,給唐軍以可乘之機,反勝為敗,使江陵無所屏障;各路援軍失于偵察,中敵疑兵之計,此三者,是蕭銑促亡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固執己見·吃盡苦頭
下一篇:國際計劃生育先驅與中國人“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