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觀·人工雕琢極機巧
江南人特別追求精神享受,尤其是那些有錢有勢的人,空閑之余,追求一種悠閑情調。江南的自然景觀實在太美,美得使人心醉。但這種美只在風景區才有,在人們居住的繁華都市里卻沒有。有錢的人想在都市里也能每天欣賞到大自然的美。于是,別出心裁,將大自然的美景縮微搬到家里來。于是在宅后或宅旁,修起了一座座園林。園中有玲瓏曲折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俏麗的山石、蔥蔥的花木、多姿的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的殿堂,這便是江南的私家園林。
中國園林的歷史很悠久,起碼從殷周開始已有建造。最早的園林多為皇家園林。江南私人園林始于東晉。顧辟疆開創了江南私家園林建筑的先河。此外,蘭亭、小隱山等名園也建于此時。南來的文人墨客、官員、商人越多,園林建筑便越盛。到了明清,隨著江南越來越繁榮,園林建筑之風達到頂峰,當時,不僅大戶人家廣修園林,越修越精,中小戶人家只要條件允許,也往往鑿池疊山、種花植草、構筑小型庭院。現在所見江南諸園林,多為明清以來所建。
明清時期,不僅有許多名園,而且有關于園林設計原則、藝術技巧和建造經驗的專著。這便是明末吳江人計成所寫的《園治》一書。計成能詩善畫,他以畫意筑園,對造園藝術中的指導思想及布局等均作了系統闡述。《園治》共三卷,插圖二百余幅,共萬余字。第一卷為“興造論”、“園說”,是造園總論;“相地”、“屋宇”、“裝折”,講園林的立基和各種建筑單體的形式。第二卷講欄桿及其形式。第三卷講門窗、墻垣、鋪地、疊山、選石、借景等。《園治》一書是園林藝術中的珍貴文獻,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園林面貌和造園藝術水平,而且對以后的造園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據有關記載,南宋以后,江南私家園林主要集中在湖、杭、揚、蘇四州。在四州中,又以蘇州為最,據載有一百七十多處,即便幸存至今者,也有十多處,仍居全國之首,故有詩曰:“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江南園林多是私家園林,所以,其藝術風格,因園主身份、地位、學識等不同而有所不同。譬如,文人墨客造園講究幽雅質樸,官僚地主追求豪盛,暴發商人炫耀華麗。總的說來,私家園林有別于寺觀園林的肅穆、皇家園林的雍榮華貴,也有別于北方私家園林那種粗獷感,而具有典型的江南藝術風格,呈現出秀麗、幽雅、細膩、小巧的特點。具體說來,江南園林,尤其是蘇州的園林,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利用自然,順應自然。園林建筑最忌平鋪、一覽無余,主張采用不規則平面,遼闊疏朗與緊湊迂回相結合,使之曲折而富有變化感。如五代吳越國的廣陵王錢元璙在蘇州建南園時,即“釃流為沼,積土為山,島嶼峰巒”,構思十分奇巧。甚至特意選擇地勢高低不平之處,構建園林,如拙政園。拙政園原地是一片積水彌漫的洼地,當年的規劃者便因地制宜,稍加浚治,即成池塘。然后環池植樹,臨水構屋,建成一個以水為主的風景園。
第二,多方景勝,咫尺山林。園林多在城內或城鄉結合部,一般面積不大,空間有限,但蘇州的園林風景卻能給人以無限的感覺。例如環秀山莊的山比怡園小,但卻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又如網師園的水只有怡園的二分之一,但因水面集中,亭閣低凌水面,加之沿池崖疊石,形成的洞穴,使池面有水廣波延與源頭不盡之意。這里的關鍵是造景與借景的靈活運用。“園必隔,水必曲”,是為造園之法。江南園林慣用長廓和粉墻花窗來分隔園景,但又隔而不斷,相互掩映,虛實相間,內外呼應。借景是借園外之境,這是一種小中見大的空間處理手法。計成《園治》稱“夫借景,林園之最重要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透過漏窗看景色,具有探幽之趣,使園林顯得有縱深感,變幻無窮。
第三,曲徑通幽,手法含蓄。園林藝術妙在含蓄。每當你進入園門后,面對山石參差、藤蘿掩映、長廊曲折、園中有園的景致,不免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如蘇州的留園,就包含了許多絕妙的含蓄藝術手法。它的入口處是一條狹窄的走廓,將全園分割成幾個小小的庭院,透過走廓上一排排花色各異的漏窗,隱約可見園中部的池、臺、亭、榭,使景物不致一覽無余,而是若隱若現,游人可望而不可及。穿過山房,步入近水涼臺,但見周圍山石峻峭,高低錯落,遠望迂迥曲折,仿佛深不見底,步移景遷,使人留戀不已。
第四,借景抒情,啟迪游人。江南園林不僅有“畫意”,更有“詩情”。造園者十分重視借助名家的題額、對聯、詩詞題詠等文學手段,啟發游客的想象力,深化人們對景色的理解。如上海豫園以“靜觀”匾額引導游人欣賞廳前假山景色。蘇州環秀山莊有一小室,前有小池、后疊假山,則題曰:“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園有“留聽”匾額,源于李義山詩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閣臨荷池,如此題名,使風景更富詩意。題詩要恰到好處,須少而精,否則便過濫,反而有損整體美。
江南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綜合藝術品。它的基本景物是水、石、亭、閣、樹、花、草。造園之法中,最基本的一條是疊山理水。水是園林的血脈,山是園林的骨骼,江南園林之美,得益于江南的山山水水。江南人治園時,充分利用了池,或泉水飛瀑,或滴水涓流,或河流溪澗,左右逢源,或岸曲水回,似分似連。水給園林以無限的生機。疊石之風由來已久。江南沒有無石之園。石有多種多樣的石。最好的是太湖石。太湖石由浪激而成,多孔穴,光瑩,形狀多異,如人、獸、禽鳥。自然太湖石難求,便多仿制。名石一般要具有透(玲瓏剔透)、皺(有波折、有層次、有變化)、瘦(挺拔清秀)、漏(漏空)。留園的冠云峰即具備此四條,故被譽為江南名石。此外,講究配置植物、房屋。
江南名園很多,蘇州有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怡園、網師園,南京有瞻園,無錫有寄暢園、蠡園,揚州有個園,上海有豫園,紹興有沈園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拙政園。
拙政園位于蘇州婁、齊兩城門間的東北街,為住宅的一部分。傳說曾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故宅。拙政園是明中葉嘉靖初御史王獻臣利用元代大弘寺部分基地建成。名字取自晉潘岳《閑居賦》“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后幾易其主,甚至西園在同治間被張履謙割去,易名“補園”。拙政園面積約六十余畝,分東、中、西三個部分。東園為明侍郎王心一“歸田園”舊址。具有明快開朗之勝,松岡、山島、竹塢、曲水之趣。西園為張氏“補園”,其結構布局,于花木水石之外,廳堂亭榭密集,裝飾華麗。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和精華所在,中國的中心景物是遠香堂,此外一切圍繞遠香堂布設。拙政園的入口原設在中部。進門有一座假山擋住,類似屏障。繞過假山,即為遠香堂,堂面水池,環境開闊,給人一種豁然開朗之感。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人稱“抑景”。遠香堂位于全園中心,是賞園的地方。拙政園的特點是多水,這是一個以水為主的風景區。其構思完全從山水風景畫而來。園內山水明秀,廳榭精美,池廣樹茂,景色耐人尋味,充滿了詩情畫意。“一夢紅樓兩百秋,大觀園址費尋求”,拙政園可以說是世上的“大觀園”。
清代康乾以來,隨著皇帝的屢次南巡,江南園林的藝術風格也融入到了北方園林之中。皇家園林圓明園、避暑山莊、頤和園、多有江南園林的影子。可以說,江南園林的藝術風格代表了中國園林的特色。
上一篇:甘肅文化·偏安一隅的河西文化·五涼時期的河西儒學
下一篇:三晉文化·十山西的文物古跡和文化名人綜述·人文薈萃、英才輩出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