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弦索樂
以弦樂器為主所構成的管弦樂合奏形式的通稱。明代流行于北方。發源于元代蒙古族的合奏樂。主要樂器有提琴(類似板胡)、火不思(類似三弦)等。弦索樂的流行曲調有《梁州古調》等。弦索亦用來為小曲和數落等歌唱形式作伴奏。明末,弦索也流傳到了南方。至清代,弦索樂在宮廷中被稱為“番部合奏”,增加了琵琶、三弦、月琴等彈弦樂器和笙、簫、笛等吹奏樂器。經常演奏的曲目有《大番曲》、《白駝歌》等。再就是《弦索十三套》較為著名,里面包括《陽關三疊》等十三首曲子。
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弦索樂
以弦樂器為主所構成的管弦樂合奏形式的通稱。明代流行于北方。發源于元代蒙古族的合奏樂。主要樂器有提琴(類似板胡)、火不思(類似三弦)等。弦索樂的流行曲調有《梁州古調》等。弦索亦用來為小曲和數落等歌唱形式作伴奏。明末,弦索也流傳到了南方。至清代,弦索樂在宮廷中被稱為“番部合奏”,增加了琵琶、三弦、月琴等彈弦樂器和笙、簫、笛等吹奏樂器。經常演奏的曲目有《大番曲》、《白駝歌》等。再就是《弦索十三套》較為著名,里面包括《陽關三疊》等十三首曲子。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張騫通西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弦索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