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雜劇的宮廷化
北雜劇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雜劇作者及其作品的宮廷化,不能不說是一個致命的原因。
元代前期,雜劇作者浪跡于“青樓勾欄”,生活、思想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能作為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從而創作出許多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創作。社會相對穩定后,元統治者開放科舉仕進之路,文人們便紛紛鉆研舉業,致力于雜劇創作的文人大為減少。即使有意于編寫劇本,也往往端起士大夫的架子,不是借以遣興,就是宣揚“風化”。進入朱明王朝以后,文人的思想意識更是受統治者八股取士的牽制。當時有不少雜劇作者,如賈仲明,湯舜民、楊景賢等,實際上已成為封建王朝的御用文人,“每有宴會,應制之作,無不稱賞”(《錄鬼簿續編》)。北雜劇作者至此已大多是士大夫文人及象朱權一樣的藩王貴族,他們的精神生活已與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疏遠,編劇演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博取王侯貴族的歡心,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所以明代北雜劇作者大多淪為封建王朝的代言人。
明太祖朱元璋很懂得戲曲的“風教作用”,由此他極力稱道《琵琶記》,并在《大明律》中明文提倡演出“勸人為善”的戲,向廣大人民灌輸禮教。不僅如此,朱元璋還鼓勵藩王們染指歌舞戲曲,于是在明初劇壇便形成了以藩王朱權、朱有燉為中心的北雜劇創作群體。一時間雜劇創作成了御用文人、藩王貴族手中專利,無論思想內容或藝術素質,都走著應制奉承、騷雅自賞的路,脫離了現實生活。朱元璋以后的幾朝如建文、永樂、宣德皇帝承繼了這種詞曲教化的策略,對親王們不僅賜與詞曲,而且還賜給樂戶,借以消磨藩王們的政治野心,使之沉湎于聲色之娛,以便維護萬世一統的基業。于是北雜劇成了統治者調整和抑制宗室關系與矛盾的重要工具,雜劇的演唱也成了明代宮廷、藩邸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雜劇創作走進宮廷,脫離現實生活,脫離舞臺實際,導致北雜劇最后走向了衰落。
上一篇:北宋教官選派與教育改革的成敗
下一篇:北漢敗于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