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西園寺·寺園名剎
西園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留園路,隔虎丘路與留園東西相望,由戒幢律寺和西花園放生池兩部分組成,為蘇州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佛寺建筑。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初名歸元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太仆徐時泰購建東園(即今留園)時,將歸元寺改為別墅私園,易名西園。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杉亭)舍園為寺,仍稱歸元寺。明崇禎八年(1635),寺院主持茂林律師為弘揚“律宗”,將寺更名為戒幢律寺,俗稱西園寺。清乾隆以來,法會鼎盛,與杭州靈隱、凈慈香火競燃,成為江南名剎之一。寺內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端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藏經樓等。藏經樓內珍藏元代著名高僧善繼和尚的血書《華嚴經》。天王殿供有一尊手持紅布袋、身穿袈裟、袒胸凸肚、喜眉笑眼的彌勒佛像,人稱“布袋和尚”。羅漢堂內塑有五百尊金裝羅漢,系仿常州天寧寺石刻羅漢而作。北有瘋僧立像,人稱“十不全和尚”;南有濟公塑像。堂西為寬廣明凈的西花園,亭立池中,橋榭相銜。放生池中飼有珍貴動物大黿和五色鯉魚。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相傳為五代時(907—960)浙江奉化一帶人,法名契此,常背一布袋走街串巷,乞討食物,大腹便便,出語無定,席地寢臥,形如顛瘋,自稱“吾為彌勒在世”,人稱“布袋和尚”。然而,關于“布袋和尚”與西園寺,卻有另一段傳說。古時,西園寺香火鼎盛,天臺山國清寺一掛單和尚阿二慕名而來。寺里主持見他粗壯敦實、肩背紅布乾坤袋,便留他作齋堂“火頭僧”。他每天起早貪黑干活,還把稻柴、泔水里的谷米細心挑揀出來烘曬干,存到乾坤袋里。三年下來,收集的五谷足有兩石多。這年臘月初八,佛主得道,殿內誦經聲鼎沸。管糧和尚也上殿念經,開飯時辰將至,米取不出來,買又來不及。阿二倒出乾坤袋里的五谷,熬了幾鍋半干不稀的粥。開飯時,六百個和尚端起飯碗,個個搖頭,可吃下肚后,皆稱味道蠻好,最后連鍋底都刮凈了。寺里主持問明事由,贊道:“妙哉!善哉!阿二和尚,惜食有食,節衣有衣,積德積福,可敬可敬!”此后,眾僧商定,平日惜糧,留待臘月初八做五谷粥喝。民間食“臘八粥”習俗的緣起或出自此。
瘋僧斗秦檜
西園瘋僧塑像獨具一格,令人稱奇。其形象兼有十樣毛病:歪嘴、歪鼻、斗雞眼、招風耳、勾手、瘸腳、斜肩、雞胸、駝背、癩痢頭,但殘而不丑,人稱“十不全和尚”。
相傳瘋僧為宋代一窮書生,相貌怪異,屢試不第,嫉惡如仇。三十歲出家,被人戲稱為“瘋僧”。那時,當朝奸臣秦檜及其妻王氏暗中與金兀術勾結,假傳圣旨,陷害抗金名將岳飛。秦、王二人作賊心虛,大年初一悄悄來到寺廟燒香,求佛保佑。未入廟門,即見寺墻上寫有詩句“東窗密計勝連環,痛煞老僧心膽寒”。秦檜正待尋人查問,卻聽見廟門松林里傳來掘木和尚的話音:“有人做得,我就寫得。”秦檜壓住怒氣,轉身斥問:“此非病樹,為何掘樹挖根?”和尚正色道:“此為檜樹(暗譏秦檜),樹心蛀爛;樹根不掘,殃及松林!”秦、王二人聽罷張口結舌。后在灶間又看見剛才在廟門掘檜樹的和尚,只見他大大咧咧地捧著狗腿,蹲在灶旁撕扯啃嚼。王氏罵他開了殺戒,有辱佛門。那和尚笑曰:“這黃狗(王字諧音)只會咬人,早該肉羹,現在整吃了還算便宜了它!”秦檜憤憤道:“你這饞和尚,如此無禮,給我跪下!”瘋和尚兩腳一瘸,抱膝道:“我這腿凍瘡時發(東窗事發之諧音),欲跪不能。”王氏嘲笑和尚衣衫破爛,瘋和尚接口回敬:“金玉其外,內心有愧;外形丑殘,內心清白。”秦檜又嘲笑和尚手中拿著的無洞眼的吹火筒,和尚冷笑道:“這吹火筒要是有洞眼,不就和你們一樣,能私通藩邦,煽風點火了嗎?”說著,輪起掃帚,向秦、王二人掃去。他倆躲閃不及,吼道:“這把掃帚簇新無塵,可見你是個懶和尚。”這和尚厲聲說:“這把鐵掃帚,是專掃奸臣敗類的!”秦檜火冒三丈,一把拽下和尚腰間的布帶,只聽一聲怪叫,抓在他手中的原來是一條毒蛇。他再尋和尚,已無蹤影。
后人敬仰這位有膽有識、敢怒敢言的瘋僧,特意在西園塑像,以昭示天下。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曲阜·學子擷英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彭祖井·壽星玉液留神醫醫術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