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羅聘
《羅聘》:羅聘 清雍正十一年—嘉慶四年(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自號花之寺僧,江蘇揚州人。金農高弟。為“揚州八怪”之一。工詩,善畫,筆情古逸,思致淵雅,深得金農神味,墨梅、蘭、竹,均極超妙,古趣盎然。道釋、人物、山水、花卉,無不臻妙,貌鬼獨絕。
《羅聘》:主要閑章:鐵鉤鎖 寫真不貌尋常人 畫梅乞米 兩峰道人 花之寺僧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無所住庵
鐵鉤鎖
乾隆五十三年鄧石如刻。所謂“鐵鉤鎖”,羅聘有詩云:“畫竹有聲風滿堂,法從鉤勒異尋常;鸚哥毛細休輕染,此是仙都白鳳凰。”詩末題記:“自唐王摩詰雙鉤法傳于江南,而世之畫者,多宗蜀主,故黃筌父子擅名當代。黃華老人而下,高房山、李薊丘、趙松雪諸人皆工墨竹,鐵鉤鎖之法絕響矣。”
寫真不貌尋常人
乾隆五十五年羅聘遇鄧石如于京師。繪《登岱圖》贈石如,石如鐫“寫真不貌尋常人”一印以報之。
羅聘善畫鬼,曾作《鬼趣圖》,能于煙霧迷茫中畫出鬼的奇形怪狀。有人以為他之所以寫真不貌尋常人,是因為他的眼睛與眾不同,蔣寶齡《墨林今語》云:“山人生有異稟,雙睛碧色,白晝能睹鬼魅。”他自己的《秋夜集黃瘦石齋中說鬼》有:“秋室昏孤燈,書棚墮饑鼠,狂鬼若無人,揶揄來三五,我豈具慧眼,惡趣偏能睹。頸或曲且高,身或短而僂,倏忽遠堂廡,悄然尋潛蹤;落葉聲如雨,反覺恐怖生,肉上寒毛豎。因之嘆阮瞻,終為鬼所侮。妄聽且憑君,我語非妄語。”他的畫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異曲同工之妙,并非具有慧眼,而都是基于對現實的不滿,以畫、小說的形式來反抗清政府的壓迫。
鐵鉤鎖
寫真不貌尋常人
畫梅乞米
畫梅乞米
此印為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岡所刻。畫梅乞米語出《冬心畫梅題記》:“畫梅乞米尋常事,那得高流送米至,我竟長饑鶴缺糧,攜鶴且換梅花睡。”
兩峰道人
此印為董洵所刻。款云:“戊戌冬過朱草詩林,觀黃大癡墨跡上有‘一峰道人’印,因易字以贈兩峰先生。小池弟董洵。”黃大癡,即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道人、大癡學人。《甘泉續志》卷十三云:“朱草詩林,在揚州彌陀巷內,羅兩峰之寓廬也。今名其地小花園巷,儀征金氏所居,即其故址。”解放后,小花園巷仍歸名彌陀巷,朱草詩林宅為揚州文管會所屬。現為羅兩峰紀念館。
花之寺僧
羅聘不僅向金農學畫而且學佛學,金農《冬心先生畫佛歌》云:“我亦花之寺里僧,執管描摹竟未能,愿乞無量智慧燈,開我道眼增雙明。”又有:“花之僧住花之寺,今生來作詩弟子,闔戶常設太常齋,行歌不謁尚書里,二清二妙隔世交,大園佛鏡著方袍。”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七,羅聘33歲生日,感于幼遇孤露,半生浪跡,懷才不遇,抱恨終天,寫下自壽自憐詩:“人日生人人可憐,花之寺里記身前。浮蹤浪跡尋來路,流水花開又一年。仍此性天仍色界,也如行腳也逃禪,新詩呈佛無他愿,再結來生不昧緣。”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云:“山人夙耽禪悅,嘗夢入招提曰‘花之寺’,仿佛前身即其中主,僧遂自號‘花之寺僧’。精修向業,多寫佛像,莊嚴清凈,宛然面壁宗風。”花之寺在山東沂水縣。
羅聘像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此印款為:“兩峰四兄囑仿鈍丁法。時壬子清明,小池。”為董洵所刻。句出金農《冬心先生續集》:“居揚州舊城西方寺,七十老翁,妄念都絕,我亦如來最小之弟也。”
無所住庵
此印為丁敬所刻,“無所住”語出《維摩經·觀眾生品》:“從無所住本立一切法。”鳩摩羅什疏云:“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何寄,故無所住。”慧能《壇經》云:“我法門,以無住為本。”羅聘取用此印,其意與蘇東坡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于煩推求”相近,都是追求藝術創作的有法而不守常法。
兩峰道人
花之寺僧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無所住庵
上一篇:信札趣談·羅炳輝
下一篇:信札趣談·翦伯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