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承德之旅·木蘭圍場·“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
1677年,清帝康熙首次北巡塞外,就看中了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的圍場縣。這里被與蒙古高原接壤的塞罕壩隔成壩上、壩下兩部分。壩下山巒起伏,深谷縱橫,林木蔥蔚;壩上草原莽莽,河流蜿蜒,湖泊星羅棋布。以后,康熙再次來這里時,就設置了木蘭圍場,共七十二圍,作為大規(guī)模狩獵活動的場所。
木蘭圍場的命名,來源于清朝皇帝的“哨鹿”狩獵方式。“木蘭”是滿語,即“哨鹿”之意。每年過了秋分時節(jié),清帝便帶領隨從侍衛(wèi)、文武官員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王公貴族來木蘭圍場行圍狩獵。其誘鹿方式是:在黎明之前,人們藏在草叢、山林之中,頭戴一頂用鹿皮制作的假面具,口吹木制的長哨兒,模仿雄鹿的“呦呦”鳴叫,引來正處在發(fā)情期到處求偶的雌鹿,然后突然將其包圍,進行騎射。因此木蘭圍場又稱“哨鹿之所”。據(jù)《欽定熱河志》記載,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的四十二年中,計巡幸木蘭圍場狩獵達四十八次。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行圍駐蹕土城時,曾對御前侍衛(wèi)、諸大臣說:“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猻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豬一百三十二只。哨獲之鹿,凡數(shù)百。其余射獲諸獸不勝計矣!”又說:“朕曾于一日內射鹿兔三百一十八只。”乾隆六年至六十年的五十五年中,在木蘭行圍達四十七次,“殪虎五十三只,殪熊八只,殪豹三只,其他牲獸若干。”嘉慶皇帝也來過木蘭圍場達十七次之多。
清帝在木蘭圍場游玩狩獵有其深遠的意義。乾隆《避暑山莊百韻詩》碑上說,木蘭圍場起到了“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巨大作用。實際上,行圍狩獵是一項加強軍備、抵御外患的重要措施,而且,通過每年的木蘭行圍,還可以達到團結蒙古、新疆等地少數(shù)民族的作用。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石寶寨·“危樓畫閣迷夕煙”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恒山·“天下巨觀”懸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