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義耳與子虛烏有的“微粒”
波義耳(1627—1691)是英國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時候,壓力和體積成反比的定律,這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波義耳定律。
波義耳對化學也很有研究,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銅片放在玻璃瓶里,猛烈燃燒后,銅片變重了。很多人重做了這個實驗,結論也是這樣。波義耳研究后提出了微粒說:火是一種實在的,具有重量的火的微粒構成的。他認為物質燃燒后留下灰燼,是因為火的微粒散失到空氣里去了;金屬加熱后形成的金屬氧化物比金屬本身重,是因為吸收了火的微粒。
德國化學家斯塔耳(1660—1734)在火的微粒說的基礎上,提出燃素說,認為,火的微粒能夠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夠用游離方式存在,由火的微粒構成的元素就是燃素。燃素說統治化學界達百年之久。
后來,俄羅的羅蒙諾索夫,他重復做了波義耳的實驗,與之不同的是,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把瓶口密封,而波義耳在加熱完后就把瓶口打開。結果與以前完全不同,玻璃瓶并未加重!原來,在波義耳實驗過程中,空氣進入瓶內,與金屬化合,所以重量增加了。
羅蒙諾索夫對自然的認識比較深刻,他已經認識到物質不滅定律,他寫道:“在自然界中發生的 一切變化都是這樣:一種東西增加多少,另一種東西就減少多少”正是根據這 一科學的指導思想,他終于揭露了波義耳的錯誤。
波義耳在對火的實驗中已接近氧化的發現,但卻沒有真正發現之,且錯誤地估計了這種“奇特物質”在空氣中的比重,提出了貌似正確的微粒說,錯過了一次重大發現的良機。
淺薄的認識就會得出淺薄的結論。真理“女神”只青睞那種勤奮刻苦、認識深刻、眼光敏銳的人。
上一篇:法國革命家馬拉遇刺
下一篇:濟慈——“最年輕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