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教官選派與教育改革的成敗
北宋的三次興學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官的任命釀成了黨爭。
慶歷三年七月,范仲淹任參知政事,積極提倡教育改革,興學育材,條奏十項改革案首四條即是涉及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包括教官的選拔)的: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要求改革科舉、大力興學。他在教育改革的實施中,一項首要的措施即整頓教師隊伍,重新選派學官,將胡瑗、孫復、石介、胡翼等派進中央太學,而將原來的一些不適應改革教育的宿儒請出了太學,使其退休,地方教官亦復如是。這樣,改革派很快控制了全國教育,但亦留下了隱患。不久,由于統治集團內部斗爭加劇,范仲淹被排擠出朝廷,興學一告失敗,教官任用非人的問題即受到指責。當時即有人指責任用教官不以才而以黨,任人唯親。一些教官屈力竭慮,費盡心機,只在迎合上司;有的人因為是上級直接委派的教官,所為做文書,不能解決實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因而往往造成一片很多學校都沒有讀書聲,教育沒有收到實效,而只形成了黨派勢力。
熙、豐興學時,王安石也看到了教官的問題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并認為范仲淹慶歷興學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官任用匪人。因此,他的教改措施首先也是銓選學官。罷除對新法有疑議的名臣舊勛,如富弼、韓琦、文彥博、蘇轍、蘇軾、石介、胡瑗等,提拔了一批擁護新法的心腹,如呂惠卿,陸佃、葉濤、沈季長、曾布、曾鞏等,并把他們派到教育領導崗位上去。但這一措施本欲對變法興學加強領導,結果卻反而加劇了矛盾。一方面,任用親信,助長了奔競之風,如當時葉祖洽即因迎合王安石的意思答卷而被擢為第一名,從此士風大壞;另一方面,也招致了更多人反對新法和對新法的誤解,并由此形成政治上的派別。
元祐更化,司馬光當政,新政人物相繼被罷廢,舊黨控制了學校。
崇寧興學,王安石變法興學的支持者們及其門弟子又積極活動,元祐舊黨呂大防、蘇轍、蘇軾、范純仁等先后又被免職,王安石的弟子章惇為尚書右仆射,主管教育和人才選拔。安惇、龔原任國子司業。后來,又因蔡京的失勢而失敗。
平心而論,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從改革者的設計和當時的條件來看,都是可行的,但卻都以失敗而終,其根本原因之一即是釀成了朋黨之爭。學校教育的興廢常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成為某一政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工具,也容易成為政治斗爭失敗的犧牲品,造成學校興廢的無常。這也是封建官僚政治下,教育無法擺脫的命運。
上一篇:北宋佛道耗費無度
下一篇:北雜劇的宮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