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紛爭天下。隋金城(今甘肅蘭州)府校尉薛舉率其子薛仁果杲13人劫捕金城令郝瑗,于隋大業13年(617年)起兵叛隋。薛舉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秦興”,同時,招集人馬,攻掠郡縣,一時聲勢大起。薛氏父子勇猛善戰,在戰術運用上有獨到之處,在與隋將皇甫綰作戰中,兩軍對壘,陳兵未戰,突然間風雨暴至。起初,大風刮向薛舉陣中,對薛家軍十分不利,但皇甫綰未抓住戰機,沒有借天時之利出擊,忽然風向反轉,吹向隋軍陣中,一時天昏地暗,隋軍大亂。薛舉乘機一馬當先,率軍掩殺過去。大敗隋軍,不久,薛氏軍隊發展到13萬人之眾,但軍事上的成敗,很多時候并不在于戰術上的運用,而在于能否收得軍心、民心。薛舉雖然勢力范圍以其都城天水(今甘肅天水)為中心威震西北,其鋒芒直逼京師洛陽,但薛舉每俘獲敵方將士或攻破城池,便將俘虜全部殺掉,殺人手段也極其殘忍,多用斷舌、割鼻等酷刑折磨至死,他的妻子也十分殘酷,好鞭撻部下,見被鞭者不勝疼痛而翻滾于地,便將其半埋地下,使之不能動彈再鞭撻之,因此軍心、民心頗有浮動,薛舉病死后,其子薛仁杲繼位,雖有勇力,善騎射,有“萬人敵”之稱號,也打了一些勝仗,但每到一處,仍繼乃父遺風,以殺人為快事,且納被殺者之妻妾歸己,有不服者,則用火慢慢熏燒,漸割其肉讓士卒吃。同時生性多疑,與部將多所猜忌,至使上下異心,軍心驚懼,兵勢日衰。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親率兵征討薛仁杲,采取堅壁不戰,待敵氣衰而攻之的戰術,與薛氏軍相持數月。由于薛氏父子平日過于殘酷,手下將領于陣前紛紛降唐,連其妹夫也率眾投靠了李世民。至使實力大減,李世民乘機先擊敵一部,兩軍酣戰之際,突發勁旅沖入敵陣,大破敵軍,進逼仁杲老巢,迫使其率眾投降,薛仁杲被押回京師后斬首。
薛氏父子起兵甚暴,勢力擴展也十分迅速,正是隋煬帝多行不義,民怨沸騰的結果,但他們父子同樣性情殘酷,濫殺無辜,雖然軍事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失民心、散軍心,終至國破身亡,可見戰爭成敗,軍心、民心至關重要。
上一篇:基督能拯救人的靈魂嗎
下一篇:大論戰使玻爾茲曼草率結束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