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間一憾事——虹橋失傳
打開我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畫中一條宛若長虹臣波的古橋便會躍入眼簾???橋上騎馬的、抬轎的、挑擔的、趕驢的、擺攤的、走路的、觀瞻的人熙熙攘攘,還有大車和駱駝隊也剛剛上下橋。橋下,水流湍急,一只大船正穿過橋洞,浪打船斜,船工們有的用撐鈞撐著橋身,有的鉆進橋洞揮著纖繩,有的已經登上橋身向下放繩,大家齊心協力要把船正過來。上上下下,大橋負荷之重,受力之強可想而知。正是這幅場面,為我們保留了幾乎失傳的我國古代高超的橋梁建筑技術資料。原來,近千年前,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的汴河上有一種造型優美、搭設迅捷、結構獨特的木拱結構橋梁——虹橋。這種橋首創于山東益都地區,它用縱橫相貫,交錯搭置,相互承托,逐節伸展的木棍形成一個自成完整體系的整體結構。它構造簡便,連接容易,能用短小的木材構成跨度很大的橋梁,還能用同一類型、尺寸的構件,在一定范圍內筑成不同尺寸、不同荷載的構筑物,而且它的造型輕盈多姿,別具匠心,達到了實用和美觀的高度結合。這樣一種高超的建橋技術,在我國古代典藉中卻沒有足夠的記述。只在《澠水燕談錄》《東京夢華錄》等筆記中略有只言片語。而虹橋的結構、設計和建筑的技術資料幾乎一無所有。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汴梁一帶戰火頻仍,大批虹橋被毀。《清明上河圖》就有“繁華夢斷兩橋空,惟有悠悠汴水東”的題詩。宋朝滅亡以后,金元建都北京,汴河水陸運輸衰落,虹橋逐步湮沒,北宋以后再也沒有汴河虹橋的任何記載。我國建橋技術上的璀燦明珠被歷史的荒沙一下子埋沒了800余年。其間《清明上河圖》經過歷代多少官宦權貴收藏品玩,但沒有一個人想到從中挖掘古代橋梁建筑的技術資料。是金子早晚會發光。1953年籌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承擔大橋設計的工程師終于從圖中發掘出了這個珍寶。1958年,武漢人民在長江大橋旁的蓮花湖公園建起了一座仿古虹橋。明珠重放了光彩。
我國歷史上虹橋湮沒這樣的悲劇俯拾皆是,古代指南車的失傳,張衡地動儀的失傳,華陀麻沸散的失傳,嵇康文陵散曲譜的失傳等等,我國古代無數科學技術文化成就的失傳用永恒的遺恨和憤懣告訴后人: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長河,潮頭在未來,巨流在當代,源泉在歷史。任何新的發現、發明、發展都不會憑空出現,都要依靠對以往有價值東西的繼承。因此,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成果的記載、積累、保存、傳遞、延續和開掘至關緊要。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史料、資料、文獻、論著是它們思想、成果、信息、價值的重要載體,它不是物質實體卻能創造出更多的物質成果,它不是能源卻能化成威力無窮的能量。我們必須精心收集它、保藏它、記載它、珍惜它、整理它、挖掘它、利用它、使它輝煌,使它發光。
上一篇:八王為亂亡晉室,武帝分封埋禍根
下一篇:八股士人的空疏愚陋與中國文化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