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它的局限性
天文學史研究,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就已發端。如西漢劉歆《三統歷》中《世經》篇,用他的 《三統歷》歷法去確定此前各王朝歷史大事的年代;又如唐代華化的天竺人瞿曇悉達編撰《開元占經》,其中收集了幾種先秦星表和各朝歷法的主要參數表。這類結合歷史年代學排算歷譜和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獻的工作,至今仍是天文學史研究中的常規課題。不過古人這樣做時,未必具有自覺的天文學史專業意識。清代學者在天文歷算方面所作大量“整理國故”的工作也是如此,只不過范圍更廣,功力較深而已。
對于中國古代天文學而言,具有現代形態的研究工作,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漢學界已經出現,而這些漢學家又往往將這種研究工作的源頭上溯到十八世紀來華的耶穌會士宋君榮等人。中國學者自己正式開始現代意識形態的天文學史研究,則在本世紀初,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朱文鑫、竺可楨等。然而歐洲漢學界的工作長期不為中國學者所注意,到五十年代末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數學卷問世之后,才在客觀上提供了聯系兩者的橋梁——李氏大量引用歐洲漢學界的成果。但這橋梁似乎很少被利用,李氏此卷直到1975年始有中譯本,而中國學者在天文學史研究方面更愿意以自己的風格走自己的道路。此外,日本學者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本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中國的專業天文學史研究有兩大特點: 其一為充分運用現代天文學原理及方法,從而保證了研究工作具有現代的科學形態;其二是遠紹乾嘉考據之遺風,以整理國故、闡揚傳統成就為己任,并希望能以此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兩大特點決定了研究工作的選題和風格——基本上只選擇內史課題,以考證、驗算及闡釋古代中國的天文學成就為旨歸。這些工作中有許多是功力深厚之作,直至今日仍堪為后學楷模。經過數十年積累,中國天文學史研究在內史方面漸臻宏大完備之境。其代表人物有席澤宗、薄樹人、陳美東、陳久金等。主要成果集中在兩部同名的《中國天文學史》和另一部《中國恒星觀測史》,以及大批尚待結集的論文中。其中1955年的《古新星新表》及其續作,全面整理了中國古代對新星和超新星爆發的記載并證認其確切位置,為六十年代國際上天體物理學發展的新高潮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長期歷史資料,引起國際天體物理與天文學史兩界的極大注目,成為中國天文學工作在國際上知名度最大的成果。此舉也使中國天文學史研究出現了新的分支,即整理、考證古代天象記錄以供現代天文學課題之用。天文學史研究成果的豐富使它雄踞于國內科學史研究的領銜地位數十年,至今猶是如此。
上一篇: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工程技術
下一篇:音樂學·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