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禹廷,安徽廬江人。出身貧苦。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二月,太平軍陳玉成攻克廬江,汝昌加入太平軍,時年十七;隸屬程學啟部,駐軍安慶。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軍包圍安慶,學啟率汝昌等三百人降清,編入湘軍,為千總。次年,轉入李鴻章領導之淮軍,從至上海,鎮壓太平軍,升營官(相當今營長),領馬隊。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為副將,參加鎮壓捻軍。七年(公元1868年),授總兵。
清廷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之后,決定裁軍。對如何在淮軍中裁軍,汝昌與其上司陳銘傳意見分岐,遂辭職歸家。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五月,清政府鑒于外患頻繁,決定創建北洋水師,由李鴻章負責。汝昌為差遣,訓練水兵。后奉命赴英國接受訂造之炮艦。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月,為海軍提督,統領北洋海軍。當時北洋海軍有艦艇二十二艘,四萬余噸。十六年(公元1890年),設水師學堂于劉公島,以培養海軍人才。
二十年(公元1894年)春,朝鮮東學黨起義,中國軍隊應邀前往平亂。事前日本同意中國出兵,但又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名,大量增兵朝鮮,其數量遠遠超過駐朝清軍。他們迅速占領仁川、漢城,劫持朝鮮國王。
汝昌深知戰爭已不可避免,乃積極準備。駐朝鮮通商大臣袁世凱回國報告,朝鮮形勢非常緊張,戰爭迫在眉睫,李鴻章才被迫增兵朝鮮。增援部隊乘高升號赴朝,濟遠、廣乙、威遠三艦護航。
六月二十三日,中國艦船航行至豐島附近時,日艦突然發起攻擊,挑起侵略中國之戰。高升號被擊沉,船上官兵九百五十人,全部犧牲;廣乙號重傷。這就是“豐島海戰”。七月一日,清政府被迫宣戰。
八月十六日,日軍攻占平壤,清軍敗逃。日軍既得平壤,遂決計消滅北洋艦隊。十七日,汝昌率艦船十艘護送陸軍至大東溝。及返航,行至大鹿島附近,遇日艦十二艘。一場中國海軍史上之大海戰在黃海展開。
汝昌指揮諸艦攔腰截擊日本艦隊,并猛擊其殿后諸艦,重創其赤城、比睿、西京丸號。日艦猛烈反擊,汝昌所在旗艦(定遠號)被擊中,帥旗被擊落;汝昌身負重傷,無法指揮。此次戰斗,清損失五艦,致遠艦管帶(艦長)鄧世昌壯烈犧牲。但主力艦猶存,尚有一定戰斗力。
戰斗結束后,北洋艦隊至旅順基地修整。而日本則積極準備,以消滅北洋艦隊。面對此種形勢,李鴻章畏敵如虎,視北洋艦隊為私產,下令保船避戰。致艦隊自旅順返回威海衛后,未再出戰。
十月,日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義州渡鴨綠江入侵遼東;一路從仁川渡海,進犯大連、旅順。由仁川渡海之一路,在攻占大連、旅順之后,即攻威海衛。時北洋艦隊尚有戰艦九艘,由于李鴻章不準出戰,蟄縮于港內。十二月二十五日,日陸軍在山東榮成灣登陸,抄襲威海衛;日艦隊則從海上進行封鎖。至是,北洋艦隊腹背受敵。汝昌面對此嚴峻局面,要求出擊。李鴻章仍堅持不許出戰,曰:“如有違令出戰,雖勝亦罪”。
是月,日本海軍艦隊司令伊東致書汝昌,勸降,汝昌堅決予以拒絕。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正月五日,從榮成灣登陸之日軍占領威海衛南岸炮臺;八日,占領北岸炮臺;然后利用南、北岸炮臺轟擊港內北洋艦隊;同時,日艦隊從海上進攻。至此,北洋艦隊完全處于被動挨打之地位,定遠、靖遠等艦先后被擊沉。又外援已絕,彈藥將盡。十七日,汝昌召諸將商議:將艦船炸沉,諸將恐日本人不滿,不從;建議突圍,亦不從;汝昌絕望,遂入艙,服毒自殺。時年六十。
汝昌殉國后,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牛昶炳等,伙同洋員,盜用汝昌名義,投降日本。至是,建立僅八年、耗資巨萬之北洋艦隊,全部覆沒。
北洋艦隊之覆沒,原因何在?就兩國海軍實力來講,大致相等。清艦噸位數多于日艦,定遠、鎮遠排水量均為七三三五噸;大炮口徑亦較大,又有魚雷快艇。而日艦航速較快,快炮亦多于我。北洋艦隊所以全部覆沒,主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敗無能。主管北洋艦隊之李鴻章,一味妥協退讓,不準艦隊出擊,坐以待斃。其次,陸軍將領懼戰,大連守將趙懷益、旅順駐軍統帥龔照嶼聞風先逃;及日軍攻威海衛,南岸守軍統領劉超佩(李鴻章內侄女婿)、北岸守軍統領戴宗騫亦皆不戰而逃,因而日軍得以迅速占領南、北岸炮臺。如果南、北炮臺不失,北洋艦隊尚可長期固守,當不致全部覆沒。
在海戰中,汝昌以身殉職,其愛國精神誠為可嘉。但他才智平庸,無挽危局之能力,忘記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原則,坐以待死;在黃海海戰中,指揮上亦有不當之處。且用人不當,在危難之時,部下不聽指揮。
上一篇:《高睿妻秦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高睿妻秦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于謙》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