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為亂亡晉室,武帝分封埋禍根
西晉惠帝統(tǒng)治時,太后與皇后、皇后與太子、中央與諸侯王、諸侯王與諸侯王之間,發(fā)生了一連串的政治殘殺和戰(zhàn)爭。從291年起,至306年止,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等八個諸侯王進行了爭奪中央政權(quán)的廝殺,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雖爆發(fā)于晉惠帝時,禍根卻在晉武帝司馬炎時就埋下了。在晉王朝還未建立時,司馬昭除保留漢魏以來的爵制外,還復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司馬炎建立晉朝后,除對世家大族給予經(jīng)濟上的優(yōu)惠外(如占田、蔭親屬、佃客等),鑒于曹魏禁錮諸王,帝室孤立而滅的教訓,泰始元年(265)他剛即位,就封宗室二十七人為王,以后還陸續(xù)分封。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邑萬戶為次國,邑五千戶為小國。咸寧三年(277),司馬炎又接受楊珧等人讓諸王藩衛(wèi)皇帝的建議,令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一百人。諸王為都督者,將其國改封在附近的地方,無官職者,均遣就國。這樣,各諸侯王國,就形成了晉朝內(nèi)部的強大割據(jù)勢力。司馬氏諸王有德望者少,其中很多是野心家,這就為以后導致“八王之亂”種下禍根。
“八王之亂”中,生產(chǎn)遭到破壞,人民陷入苦難深淵。同時也大大削弱了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力量,各少數(shù)民族貴族如劉淵、石勒等,也乘機起兵,爭奪政權(quán)。西晉王朝的覆亡原因固然很多,但“八王之亂”卻起了加速的作用。正如《晉書》卷五十九《序》中所說:“西晉之政亂朝危,雖由時主,然而煽其風,速其禍者,咎在八王。”
上一篇:八旗兵蛻化的教訓
下一篇:八百年間一憾事——虹橋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