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修》人物故事小傳
張修(公元?—191年),漢中人。東漢末道教創始人之一,天師道起義首領。東漢末年,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交替執掌朝政,各地諸侯割據,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時,張修率眾在巴郡(今四川重慶嘉陵江北岸)舉行武裝起義。后來歸順益州牧劉焉,任別部司馬,與張魯率部攻殺漢中太守蘇固,占領其地。不久為張魯所殺。陳壽在記載張陵、張衡、張魯與張修的關系時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處說張魯的教權襲自其父張衡,又說其教權乃是殺了張修以后奪得的。據一些學者分析,張修的確是天師道的前身五斗米道的前期領導人,張魯殺害了張修以后,一方面為了抹殺張修的辦教功績,消除他在教內的影響,另一方面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樹立自己的教主正統,就捏造了一個“三張”的傳道世系。這一世系為后世史家所篤信,長久地湮沒了張修在道教初創時期的地位與作用。另外還有人認為天師道首領張修與曾任劉焉別部司馬的張修是兩個人。因為關于張修的史料過于簡略,所以這一問題就成了不解的歷史之謎。但張修作為道教創始人的地位是不可抹殺的。
〔正 史〕
(中平元年)秋七月,巴蜀妖巫①張修反,寇②郡縣。
《后漢書·靈帝紀》卷八
(劉焉)③遂任魯以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掩殺漢中④太守蘇固,斷絕斜谷⑤,殺使者。魯既得漢中,遂復殺張修而并其眾。
《后漢書·劉焉傳》
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眾。
《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卷八
〔注 釋〕
①妖巫:古時稱反常的東西或現象為妖。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者。妖巫是東漢官府對利用宗教(尤其是道教)起義者的誣稱。②寇:騷擾,侵犯。③劉焉(公元?—194年):東漢末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人,字君郎。靈帝時奏請改置刺史為州牧,自此州任之重開始。時為益州牧,威行一方。④漢中:即陜南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地區。⑤斜谷: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相關史料〕
巴郡張修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號“五斗米師”。秋,七月①,修聚眾反,寇郡縣;時人謂之“米賊”。
《資治通鑒·漢紀五○》
〔注 釋〕
①秋,七月:中平元年秋天七月,即公元184年7月。
上一篇:《干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干吉》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張僧繇》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僧繇》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