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烏尤山·“綠影一堆漂不去”
烏尤山原與凌云山相連。秦昭王時,郡守李冰為避沫水(大渡河)水害,在二山相接處鑿開一口,使它成了四面環水的孤島,故又名“離堆”,有“青衣別島”之稱。清代張問陶曾作詩贊“凌云兩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繞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嘉定舟中作》)。
烏尤山形如犀牛臥水,古稱“烏牛”。北宋詩人黃庭堅始更今名。然“烏尤”二字何意,眾說紛紜。一說佛門弟子相傳,觀音菩薩曾至此化為鬼王驅鬼,以寺存唐代鑄觀音化身“烏尤大士”像而得名。一說“烏尤”形容山色。烏者,黑、青蒼也;尤者,特別突出也。相傳烏尤山下有直通江蘇包山和湖南洞庭湖的海穴,林中竹木受潮氣滋潤,特別蒼翠,故名。另一說則謂此山古亦名“烏龍”,古“龍”字轉化為“龍”時,訛傳為“尤”,至今鄉人多有呼“烏龍山”的。山上有烏尤寺,原名正覺寺,創建于盛唐,初為惠凈禪師結茅處。惠凈在此,以繩為床,以竹為杖,常誦《蓮花經》,十年不下山。后刺史岑參上山尋訪,作《題惠凈上人幽居》詩,聞名蜀中,遂建寺。北宋時更今名。寺宇依山取勢,別具一格,有明、清時建大雄、彌勒、天王等殿及新修復的羅漢堂,碧瓦朱欄,翠竹掩映,景致宜人。羅漢堂后右側有爾雅臺,為明初所建,原為三層,五十年代拆去第二層,改近頂層名“聽濤軒”。在此遠眺峨眉,近臨沫水,為觀景佳處。正中壁上榜書“漢犍為郭舍人注爾雅處”,有聯“名字誰尋景純上;江山如畫聶陽西”。
實際上,這里并非真正的爾雅臺,“郭舍人注爾雅”也是千年以后才為世人所公認的。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舊文,遞相增益而成,是考證詞義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資料,宋時便被列為儒家《十三經》之一。漢武帝時,犍為郡(今樂山)郭舍人首先為其作注。郭曾在烏尤山小住,然其注文已佚未傳。東晉著名的學者郭璞,集《爾雅》學之大成,名重于世,因與郭舍人同姓,故后人附會,將此地傳為郭璞注爾雅處。直至清末,這段歷史誤會才澄清。而郭舍人注爾雅處,即古爾雅臺,則為今曠怡亭址。明成化時,嘉定州守魏瀚改今名。嘉靖時,袁子讓任州守,以為不可磨滅前賢遺跡,在此重修爾雅臺,并襲眾說,刻“晉郭璞注爾雅處”碑記。1925年,縣人獲當年曠怡亭資料,復改建為亭,爾雅臺即遷至今址。古往今來,烏尤山的爾雅臺名聞遐邇。文人名士多所流連。北宋蘇轍曾有詩贊:“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區區辨魚蟲,《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
烏尤寺中對聯很多,有些佳構讀來令人稱絕,如“勝地接凌云,靜里每聞游客屐;隔江時送雨,望中無限渡人舟”、“古寺卻回秦沫水,慈云常護漢青衣”、“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濤竹韻水中央”等。有一聯云“要使云龍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濤”。有好事者將安徽合肥包公祠的對聯“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立姓名尊?”中“此地”一句移到烏尤寺,改為“此地真無關節到,不妨平地起波濤”,讀來別有情趣。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長平古戰場·“紙上談兵”與長平之戰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罨畫池·“西州勝處”放翁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