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原文與翻譯、賞析
王鵬運
餞春
拋盡榆錢①,依然難買春光駐。餞春無語,腸斷春歸路。春去能來,人去能來否?長亭暮②,亂山無數,只有鵑聲苦。
【注釋】 ①榆錢:又稱榆莢,榆樹花后結實,形狀圓而小,垂懸成串,故稱榆錢。②長亭: 一名 “官亭”,古代設在大道上,便利旅客休息; 各亭之間距離不一,距離長者謂長亭,短者謂短亭。
【詞大意】 成串的榆錢已經落盡,春光卻是千金難買,轉瞬即逝。默默無語,餞別殘春,在面對春去難留的途中,令人無限傷感。春天去了還有再來的時候,知心人去了還能重返嗎?暮色籠罩著送別的長亭,遠處無數山影凌亂, 四下無人聲, 只有杜鵑聲聲不斷地向人傾訴著愁苦。
【賞析】 這首小令題目是餞春,把春天擬人化,向它餞別,像為老朋友送別一樣,這種手法就使抽象的季節概念轉化為具體形象,又具有濃厚的惜別的咸情色彩,使人一接觸這個題目,便隱約感受到一種對春光無限留戀的感覺。對春光尚且如此,對朋友的依依不舍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開頭兩句“拋盡榆錢,依然難買春光駐?!边@兩句詞立意十分新巧,且頗為警策。榆錢落盡,已是晚春時節,不說“落”而用 “拋”,煉字工穩,“落”是無意識的,自然而落;“拋”則是有意識的被拋下,為的是換取春光常駐。然而把榆錢全都拋盡,卻也難以留住春光,春光之可貴一下子就突出顯豁了?!梆T春無語,腸斷春歸路”,這兩句直扣題面,餞春實為傷春,無語蓋因腸斷,惟其無語才把春去難留的傷感情緒烘托得更加真切,創造出 “此時無聲勝有聲” 的境界。
下片由餞春轉到惜別?!按喝ツ軄?,人去能來否?”作者感物入微,春天去了還有再來的時候,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不已。但是人世間的離去遇合卻難以捉摸,此地一為別,重逢安可期,“人去能來否”一句,不僅是全詞的重心所在,而且問得極有份量,蘊涵豐富,促人思索,暗寓人事難測,不可預知的主觀情愫。最后以景語作結:“長亭暮,亂山無數”,是視覺所見,“暮” 字表明于長亭送別時間延續之久,既然已經是暮色降臨,可見到了非分手不可的時候,惆悵的心情移入景物,遠處的青山也變成了一片凌亂,所謂亂山,并非真是山亂,其實是心緒紛亂不安在客觀物象上的折射而已。這種紛亂的心緒不僅使所見群山凌亂不堪,同時還使聽覺所聞——杜鵑一聲聲啼鳴倍覺凄苦。作者從視覺所見和聽覺所聞兩個方面,形成一種凄楚哀惋的氛圍,有力地烘托了這首詞的中心思想,抒寫了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林中杜鵑無意的聲聲悲啼,引起作者和讀者感情上的強烈共鳴,由此也使我們悟出“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范晞文《對床夜語》) 的藝術辯證關系。
上一篇:《爐中煤——眷念祖國的情緒》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熱愛生命》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