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聊復持螯且自夸,萬千心事亂如麻。
天生傲骨差相似,撐住殘秋是此花。
詩作于1914年。此前一年,國民黨發動的討袁戰爭失敗,袁世凱這個竊國大盜當上了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革命的這種結局,令詩人極度失望。這首詩表達了他對于時局的悲憤,也表明了他不與反動勢力同流合污的態度。
詩的首句,剝蟹賞菊,把盞自夸,乍看起來,生活是何等的充滿閑情逸致。然而,這只是表象,“聊復”二字,就說明這一切都不過是百無聊賴,借以自寬之舉。
然而,愁城十丈,塊壘難消,詩的第二句是詩人內心的自白。辛亥革命之后,封建頑固派乘機攫取了政權,大批投機者成為新貴,時局動蕩,神州面目依然故我,革命實際上是夭折了。這一切都使詩人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面對“正遭魔起舞,忍看狗爭功”,“夜半黃金作人語,近來朝政更荒唐”的黑暗現實,詩人心亂如麻。
三、四兩句,明以菊花自況自勵。陳去病曾經說高旭“意氣傲岸,自負弘遠”(《高柳兩君子傳》);現實惡濁,自己又無力回天,詩人決心像菊花一樣,不為寒霜所屈,在百花凋零之時,依然開放,用自己的顏色來裝點這容色慘淡的深秋。
以菊花自況的例子在古詩詞中很多。唐元稹《菊花》詩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是突出菊花傲霜而開,不同流俗的勁直品質,借以表現自己的人格和懷抱的。高旭的這首對菊詩有一點顯得可貴的,就是除了贊美菊花的孤清傲俗的品格之外,還強調了菊花對于秋天的貢獻,當百卉凋瘁,秋容慘淡之時,正是這菊花在那里支撐著,讓人們在殘秋季節仍然能感到一點暖意,得到一點慰藉,產生一種希望。這也正是詩人內心深處的一種自我期望。
上一篇:林旭《獄中示復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曼殊《過蒲田》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