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紅線毯,
擇繭繅絲清水煮, 揀絲練線紅藍染。
染為紅線紅于藍, 織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廣十丈余, 紅線織成可殿鋪。
彩絲茸茸香拂拂, 線軟花虛不勝物。
美人蹋上歌舞來, 羅襪繡鞋隨步?jīng)]。
太原毯澀毳縷硬, 蜀都褥薄錦花冷。
不如此毯溫且柔, 年年十月來宣州。
宣州太守加樣織, 自謂為臣能竭力。
百夫同擔進宮中, 線厚絲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奪人衣作地衣。
〔紅藍〕紅藍花,可制胭脂和紅色染料。〔披香殿〕漢代宮殿名,暗指唐代后宮?!搽?cui)縷〕毛線。
唐代制度,各地每年都要將一定數(shù)量的土特名產(chǎn)向皇帝進貢。很多地方官也往往以此為晉身之階,拼命提高貢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以期討取歡心。貞元間,宣州(今安徽宣城)以絲織地毯聞名于世。而這期間,白居易曾游宣州,親眼看到宣州刺史、有名的諂諛貪官劉贊是如何不惜人力物力,挖空心思地精制紅線毯以供最高統(tǒng)治者享用的。《紅線毯》對此作了真實的反映和辛辣的諷刺。
作者首先描述了紅線毯的制作過程,連用“擇”、“繅”、“揀”、“練”、“染”、“織”六個動詞表示制作的復雜,因為每一道程序都是一項細致的艱苦的勞動,所以這里也表露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然后作者著力描寫紅線毯的優(yōu)良美妙之處。先寫紅線毯大:后宮殿廣十丈多,紅線毯能可殿而鋪。再寫軟:先正面寫,毛茸茸的散發(fā)著香氣,虛軟得象負擔不了別的東西的壓力;再從側(cè)面來寫,隨著美人歌舞的腳步,鞋襪都陷沒在毯子里;又用對比反襯的方法來寫,太原的毛毯又澀又硬,四川的錦花褥又薄又涼,都“不如此毯溫且柔”。這樣又寬又大、又厚又軟的線毯,是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jié)晶,技藝精湛的創(chuàng)造。但作者描寫紅線毯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此。作者用紅線毯“年年十月來宣州”承上啟下,把矛頭直指宣州太守,從而逐漸揭示了詩的主題。“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只這兩句,宣州太守的不顧百姓死活,不遺余力地討好皇帝的奴才嘴臉就暴露無遺。這還不足以泄憤,作者還象指著宣城太守的鼻子一樣當面痛斥:“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種對宣城太守罪惡的毫無顧忌地揭露,真是義正詞嚴之至,痛快淋漓之至。
白居易自序這首詩說是“憂蠶桑之費也”,其實言不由衷,詩人處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首詩表面看來,是對宣城太守的批判,實質(zhì)上不僅如此。勞動人民付出這樣艱辛的勞動織出這樣優(yōu)良的紅線毯被誰靡費和享用?宣城太守如此貪酷為誰竭忠效誠?被誰包庇縱容?這是不言而喻的。詩歌本身也有所揭示:紅線毯是鋪在“披香殿”上,為了“美人蹋上歌舞”,宣州太守“為臣能竭力”是為了主子,百夫把紅線毯“擔進宮中”,可以說作者用心良苦,他雖然在揭露太守,實際上指桑罵槐,真正“奪人衣作地衣”的還是那個最高統(tǒng)治者。這才是作者暴露的主要目標,也是這首詩的諷刺力量的真正所在。
上一篇:《牛酥行·宋·江端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荔枝嘆·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