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阮籍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
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
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蚩。
史載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晉書》本傳)這首詩正以高度概括而形象的語言集中反映了阮籍由“本有濟世志”到“不與世事”的重大思想轉變。
詩的前四句,是追憶少年時代“本有濟世志”。書,指《尚書》。詩,指《詩經》。“書詩”合稱,概括了儒家的經典。詩人從小就酷愛儒學,希冀將來能成為一個儒者。三、四兩句,更具體地說明了自己生活的準則、追求的目標。“被褐”句,語出《老子》(第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懷玉”,本指圣人身披布衣,胸懷高尚,這里用來表示儒家安貧樂道的志向、情操。褐,麻布衣服。珠玉,比喻道德高尚。詩人少年時以顏回、閔子騫為效法的榜樣。顏、閔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是安貧樂道的典型人物。詩人崇尚詩書,效法顏、閔,表現了少年時代對儒學的信仰。
但是,少年時代的理想在后來卻化為泡影,顏回、閔子騫沒有做成,卻把羨門子引為同調。詩的最后兩句就是詩人當時的思想狀況。羨門子,傳說是古代仙人,秦始皇曾使燕人盧生去尋求。阮籍并非相信神仙,這里只是托言游仙,意謂懂得了羨門子之流所以要超脫人世的原因。噭噭,同“叫叫”,大喊大叫,表現了詩人因苦悶而狂放的痛苦情態。自蚩,自我嗤笑。他笑自己什么呢?是少年時代不著邊際的幻求,還是老來消極出世的人生?其實,二者兼有。
詩人的思想為什么會由儒到玄,由積極到消極?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造成的。魏末正始年間(公元3世紀40年代),司馬懿父子為了篡位,殺害曹氏家室,并屠戮一切傾向曹氏集團的文人。在這種險惡形勢下,阮籍不得不采取了謹慎避禍的態度,“棄經典而尚老莊”,成為當時著名的不拘禮法的人物。詩的“開軒臨四野”以下六句,就是說明詩人思想轉變的契機。
詩人開窗四望,看到了什么呢?一片凄慘的景象橫貫眼前,高高低低的山岡上布滿了墳墓。詩人敬仰的先世的賢哲,還有欽慕的當時的名士,統統都變成了枯骨!由此,詩人從心底發出了“萬代同一時”的深沉慨嘆。面對死亡,有人會感到時光短促,而奮發努力,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命的效益;也有人會覺得人生如夢,而頹廢消沉,陷入悲觀主義境地。處于社會動蕩、玄學興盛時代的阮籍,走了后一條路。“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就是他虛無主義思想的自然流露。
這首詩通過鮮明而強烈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少年時代積極向上的豪情,和老大后消極頹廢的思想,使我們對阮籍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是一首內容和藝術結合得較好的詩篇。
上一篇:《詠懷(其五)·[晉]阮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蒲扇·[明]姚淑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