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 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
〔海風〕這里指天山腳下內陸湖泊刮來的風。〔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多寫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磧(qi)〕沙漠。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跟隨大軍向北的征途上的一幕,將士雖在北征,然而心里充滿著對故鄉的思念,是一首“情景兩絕”的詩(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
“天山雪后海風寒”,點出了這支部隊在冬天的一場大雪之后,冒著刺骨的寒風,行進在天山腳下。因為點出了地點,讀詩的人便知道了這是一個荒無人煙、廣漠寥廓的地方,在唐代,這又是一個遙遠的邊塞;因為點出了季節和氣候,便知道了這支部隊是在酷寒的冬天,是在冰天雪地里向北進軍。在這背景下的跋涉,當然是十分艱難困苦的。
“橫笛遍吹行路難”,寫出了在這支行軍的部隊里,有人邊走邊吹起了笛子,而曲調恰恰是符合當前行軍現狀的《行路難》!這抒寫道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曲調,這自古流傳、人們熟悉的曲調,這幽幽咽咽、悲涼哀婉的樂聲,這聲音微弱、直鉆耳膜的樂聲,引起了行軍將士深深的共鳴,吹出了所有征人的心境。“偏吹”二字不僅寫出了將士們仿佛覺得吹笛之人是故意吹奏這一曲調的,而且也折射出征人行路的困苦和離鄉背井的悲傷。
“磧里征人三十萬”,點出了這是一支三十萬大軍在沙漠里的挺進。這是大部隊的行動,人數竟達三十萬之眾,何等的壯闊,也表明了在前面等待他們的將是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或者竟是一次決定性的戰爭。
“一時回首月中看”,寫出了三十萬征人,在月光之下,都自然地同時回頭向著故鄉的方向悵望。“三十萬”將士,“一時回首”望鄉,乍讀,不可思議,大不真實,細嚼,覺得這雖是藝術的夸張,卻是符合真情的。遠離故鄉,一天天的跋涉向北,已經到了天山腳下,廣漠之中,那環境的苦寒,那征途的勞累,已經勾起了征人懷鄉的情思,何況在這月夜里吹奏著離別悲傷的笛聲,自然更能撥動他們懷鄉的情弦!昨天離別了故鄉和親人,明天或許要投入一場生死未卜的戰爭,今天行軍在靜謐的寒夜沙漠里,怎能禁得住回首望望自己的家鄉?怎能禁得住回首祝念自己的親人?要知道,“磧里征人”,也包括著詩人自己,而他卻和三十萬將士在一起“回首”呢。
從軍北征,一路之上,有多少可以抒寫的場景,有多少可以攝入的畫面,而詩人卻獨獨選取了這動人的瞬間,即橫笛聲中、一時回首的瞬間,將在這瞬間的耳聽目視到的動態,和天山、積雪、沙漠、寒風、征人的貫時性的靜態,溶和在一起,構成了這幅動靜結合、情景兩絕的北征夜行思鄉圖。這種新穎的構思使詩篇溢騰出感人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人塞·明·于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從軍行·唐·楊炯》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