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這首詩刻劃了一個將軍的英武的形象。開頭“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描寫了一幅將軍打獵的場面。渭城,就是秦時咸陽城,漢改稱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將軍在渭城打獵,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條件下呢?開頭兩句只有“風勁”兩個字,就是疾風勁吹。就是說,條件很惡劣,困難很大。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將軍如何打獵呢?“角弓鳴”三字作了很好的回答。角弓,是一種用獸角裝飾得非常美觀的弓,也是一種硬弓。“弓”怎么會“鳴”呢? 有人解釋說,因為勁風吹動角弓的弦發出的鳴聲,這也未嘗不對。不過這樣解釋的話,對于將軍的這一形象,并不能很好的刻劃。我們想這應該包括將軍拉弓射箭的動作在內,由此而產生了聲響,箭在風中嗖嗖作響,一支接一支地射出去;或者是一種鳴鏑,因角弓拉動而射出去,發出的響聲。這樣解釋的話,可見將軍越是在困難的條件下,越是精神振奮,打獵射箭不停。這從第七句“回看射雕處”一句可得以證明。如果光圖好看,帶了弓,去奔跑,只是弓弦被風吹得發出聲音,那也不能算是打獵,也沒有什么意思了。這是首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是寫原平草枯,積雪已消,由于草枯,雉兔之類無處躲藏,便覺得鷹眼更為銳利;由于雪盡,馬奔馳時便少沾滯,更覺輕快。至此,我們便對將軍打獵的環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原來是一個雪盡草枯風疾的嚴冬! 明里是寫鷹和馬,寫鷹捕獲獵物的快和馬追馳獵物之疾,而實際上是襯托出捕獵人的技巧的高明和心情的愉快。五、六句“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是說馳騁之疾速。“新豐市”,故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是古代產美酒的地方。“細柳營”在今陜西省長安縣,是漢代名將周亞夫屯軍之地。周亞夫軍紀嚴明到連皇帝也不能隨便沖入營內。這里泛指軍營之地,是說這位將軍,帶著他的打獵的隊伍,在雪后的平原上疾馳,一會兒過了新豐市,(也可能在這盛產美酒的地方豪飲一番),一會兒又回到了自己的軍營駐地。用細柳營、周亞夫的典故,是贊美這位將軍治軍之嚴。照例,將軍回到了自己的駐地,應該是這場打獵結束了,可是詩人并未到此就打住,而是余味深長地寫了下面二句:“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雕是一種猛禽,飛得很快,不易射中,古時常用射雕來較量本領,稱贊會射雕的人叫“射雕手”。將軍在進營門的時候,還回過頭來望一望剛才射雕的地方,現在只能看見的是千里暮云,平展展地鋪在那里。這里既點明將軍射箭技藝之高明,也點出了時間已近黃昏(“暮”),打獵已近一天了。望著剛才射雕的地方,再看看自己捕獲的獵物,心情的得意也就可知了。“千里暮云平”描畫了一種深沉、遼闊、蒼茫的意境,更襯托出這位將軍的矜持與豪爽。
從這首詩看,王維在少年時也曾有過壯志,想做一番事業,他在愛慕一個有本領的愛國將領呢。同時這首詩又不僅僅是一個英雄形象的刻劃,還吐露了一種豪邁的胸懷,其中有信心,有樂觀,有雄視一切的氣概,而這正是生活在盛唐那個強大帝國的時代的人共有的精神特征。
再順便說一說,詩的題目“觀獵”,通篇是以第三人稱寫的,作者是持一種旁觀的姿態。這樣來刻劃將軍的形象,可以有更大的寫作余地,選擇有助于表達將軍精神面貌的細節。如果作者不是觀獵,而是自己投身在打獵之中,就沒有可能仔細體察將軍的神情、動作,也就不可能較好地刻劃將軍的形象了。
上一篇:《董逃行·唐·張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唐·岑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