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盛唐時代,以寫邊塞詩聞名的作家不乏其人,成就也頗高,然而岑參的邊塞詩卻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寫得成功的邊塞詩,往往也就是山水詩。就象現代科學中的邊緣科學一樣,說它是邊塞詩,確實是邊塞詩;說它是山水詩,確實也是山水詩。只不過他描寫的山水,不是王維筆下幽靜的山澗,不是孟浩然筆下恬淡的農村,而是平沙莽莽的大漠,狂飆卷地的塞外,白雪皚皚的天山,蒸沙爍石的熱海。他給我們描繪出了祖國奇異壯麗的景色的另一個側面。
這首《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就是這樣。寫詩的目的是為了“奉送出師西征”,是送行的,當然也要寫一些預祝勝利之類的話,可是寫得并不落俗套。作者是把送行祝捷放在特定的典型環境里來寫的。這樣寫,既可以描摹出祖國邊塞的雄偉壯麗的風光,又可以突出出征將士為國奮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可見詩人是匠心獨運的。
事情是這樣的:天寶十三載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軍府駐在輪臺(今新疆烏魯木齊西北)。冬,北庭都護、伊西節度、瀚海軍使封常清西征播仙,岑參就寫下了這首送行詩。走馬川是地名,未詳何地。
詩一開頭“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就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神奇瑰麗的境界。在走馬川和雪海邊,是一片浩瀚的沙漠,莽莽黃沙,一直伸向遙遠的天邊,顯得多么空曠、闃寂,真個是“平沙萬里絕人煙”(《磧中作》)。這片沙漠,等大風一來,就變了樣了:“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怒吼的狂風,能把舊河床里大如斗的碎石,吹得亂滾亂撞。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里,天空陰沉沉的,狂風怒號,碎石亂走,更不要說是沙子隨著旋風在空間飛舞了。這開頭六句,似乎象電影鏡頭一樣推出了“漢家大將西出師”的環境。這是這首詩的第一層意思。
從“匈奴草黃馬正肥”開始,到“幕中草檄硯水凝”九句為第二層意思,寫大將出師西征。大將出師的原因是“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秋后,草黃馬肥(游牧民族的有利時機),但見金山(阿爾泰山)西邊煙塵滾滾,戰爭已經發生。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場戰爭是異國統治者挑起來的,因而保衛邊疆、保衛祖國便是正義的了。堂堂正義之師,便威武地開拔,上前線去。
接著就寫將士們的寒夜行軍。“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三句,把將士們勤于王事,忠心報國,不畏艱險,不怕困苦的精神面貌刻劃得十分深刻。將軍夜不卸甲,說明隨時都在準備戰斗,氣氛是相當嚴肅的。戰士們在漆黑的夜晚行軍,狂風吹面,就好象刀割一般。風吼聲,兵器的撞擊聲和馬蹄的答答聲,交織成一支戰爭的交響樂。而詩中越是寫這些聲音,就越使人感到空氣的緊張,人們臉色的莊嚴和四周的靜得出奇。這二十一個字竟如此之傳神,我們不能不嘆服詩人的才力。“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三句中雖然前二句寫的是戰馬的奔跑,但主要還是為了突出空氣的寒冷。馬兒奔跑以后,馬毛上帶的雪融化了,顯出汗氣騰騰的情狀,可是這些五花馬身上的斑紋上很快又結成了冰片!一邊出汗,一邊結冰,馬兒身上披著晶瑩透亮的冰甲,實在是蔚為奇觀的。在如此寒冷之下,隨軍的文人們已準備好硯臺,在帳幕中草擬檄文,可是,——連硯水也凍凝了,好一個冷天! 讀到這里,我們卻絲毫沒有從詩里感染到害怕、退縮和膽怯,相反的體會到一種中華民族吃苦耐勞、不畏強暴、不甘欺凌的大無畏戰斗精神!
最后三句“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是寫意料之中的得勝歸來。在堂堂正義之師之前,在如此勇敢、善戰,不畏困苦的將士們之前,還有什么敵人不能戰勝!敵人聽到我軍出征的消息一定會膽怯了吧,一定不敢和我軍短兵相接了吧,讓我們佇立在車師西門等待著你們勝利歸來吧!這是這首詩的第三層意思。
前人評述這首詩,都下一個“奇”字。清代方東樹在《昭昧詹言》里曾經用八個字來評價這首詩,曰“奇才奇氣,風發泉涌”。確實,這首詩是寫得很“奇”的。首先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神奇的境界,使我們飽嘗了塞外的風光,使讀者接觸了保衛邊疆的戰士們的生活,大大地開拓了讀者的眼界。其次這首詩的章法和用韻也是與眾不同的,三句一章,每章一轉韻,給了詩歌以急促的節奏,有助于詩歌緊張嚴肅的氣氛的表達。可見詩歌的形式為內容服務這個道理,古人也是清楚的。
上一篇:《觀獵·唐·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魏大從軍·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