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潼關百二雄,勢建高屋瓴①。
險塞鎖天樞②,長墉倚云屏③。
河岸冰成梁④,太華霜后獰⑤。
戍道脫木葉⑥,蕭蕭風霧暝⑦。
在昔桃林野⑧,放牛教服耕⑨。
行矣秦漢還,紛紛事戰爭。
王霸不一姓,列戍在外庭⑩。
天門守虎豹(11),下者山負蚩(12)。
我朝恢皇綱(13),遐陬訖聲靈(14)。
治安不馳備(15),管鑰固巖扃(16)。
行役履道坦(17),仆馬無勞形。
丸泥笑爾封(18),棄繻鄙俗情(19)。
為語抱關者(20),試讀道德經(21)。
[注釋]
①勢建高屋瓴:即“高屋建瓴”,比喻具有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
②天樞: 上天的門戶。
③墉: 城墻。倚:聳入。
④梁:橋梁。
⑤太華: 華山。獰:險峻。
⑥戍道:關道。
⑦蕭蕭:風聲。暝:昏暗。
⑧桃林:地名,即桃林塞。《元和郡縣圖志》云: “桃林塞,自靈寶縣以西至潼關皆是?!?br>
⑨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尚書·武成》)。
⑩戍:守衛,防衛。外庭:京都以外,指險要之地。
(11)天門:此處指高險的潼關。虎豹:指勇猛的將士。
(12)下者:指關門下面。蚩(chī):海獸名,借指黃河?!疤扉T” 兩句是說,潼關的高處有猛士守護,下面又依仗著黃河天險。
(13)朝:朝代,指清朝?;只剩簩掗?,廣大。
(14)遐陬(zōu):遙遠的角落。訖: 通 “迄”,充滿。
(15)治安: 天下大治安全。馳:松懈。
(16)管鑰:鑰匙。巖扃: 險要的關門。
(17)行役:行旅差人。
(18)丸泥: 比喻少數兵力。爾:指東漢王元。王元曾請以一丸泥,為其主帥隗囂東封函谷關。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⑩。此句是說,取笑你王元曾想以少數兵力東封函谷關。
(19)棄繻(rú):西漢終軍(?-前112)被選為博士弟子,入關時,曾拋棄了關吏給他的出關憑證——繻,并且說道:“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眳⒁娗袄钍烂瘛度脘P》注⑨。此句是說,終軍入關棄繻。是鄙夷俗情。
(20)抱關: 守關。
(21)《道德經》:書名,為老子所著,主張自然無為。
【題解】
此詩選自 《續潼關廳志·藝文志》。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愛新覺羅·允禮送達賴喇嘛還藏,曾在陜西閱兵。此詩即作于這一年。向淮《續潼關廳志》注此詩云: “雍正十二年,果親王作,舊有碑刻在東關禹王廟。今淪于河?!?br>
【簡析】
此詩質樸天然,飽含感情,抒寫了作者經過潼關時的所見、所想和所感。全詩可分為三層,前八句為第一層,寫潼關的雄險和在潼關的所見。九至十六句為第二層,寫在潼關的所想,通過吊古,表現了詩人反對戰爭向往德治太平的思想。十七句至結尾為第三層,歌頌大清王朝的赫赫聲威、國家的安定和關防的堅固。
上一篇:《過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過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