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1),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2),不治將恐深(3)。”桓侯曰: “寡人(4)無疾?!北怡o出,桓侯曰: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5) ! ”居十日(6),扁鵲復見,曰: “君之病在肌膚(7),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8)。扁鵲出,桓侯又不悅(9)。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被负钣植粦?。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10)?;负罟?sup>(11)使人問之,扁鵲曰: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12); 在肌膚,針石(13)之所及也; 在腸胃,火齊(14)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15)。今在骨髓,臣是以(16)無請(17)也?!本游迦眨负铙w痛,使人索(18)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釋〕(1)有間: 有一會兒。(2)腠(cou)理: 皮膚部分。(3) 將恐: 恐怕要。深: 甚,厲害。(4)寡人: 古代諸侯對自己的謙稱。(5)好.喜歡。不病: 沒有病。以為: 以之為。(6)居: 止,停。(7)肌膚:肌肉。(8)應(ying): 答應,理睬。(9)悅(yue): 高興。(10)還:同 “旋” ,回轉,掉轉。(11)故: 特意。(12)湯: 同 “燙” ,用熱水焐。熨: 用藥物熱敷。(13)針石: 金屬針和石頭針。這里指用針刺治病。(14)火齊(ji): 火齊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 同“劑” 。(15)司命: 傳說中掌管生死的神。屬: 管。奈何: 怎么辦,怎么樣。(16)是以: 就是 “以是” ,因此。(17)無請: 不問,意思是不再說話。請: 問。(18)索: 尋找。
〔鑒賞〕 《扁鵲見蔡桓公》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子·喻老》篇是韓非用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來闡發《老子》思想的哲學文章?!坝鳌?指的是用具體事例來說明抽象道理的一種方法。在《喻老》篇中,韓非將《老子》哲學中的一些命題注入了新的內容,克服了原有的消極玄虛的唯心主義糟粕,改造并發展了其中的樸素辯證法,同時還把現實斗爭中的一些具體經驗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使之具有普遍意義。韓非在闡發《老子》第六十三章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這一哲學命題時,提出了 “欲制物于其細” 的觀點。接著,他又引用了一些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來說明這一觀點。《扁鵲見蔡桓公》就是其中的一則。《扁鵲見蔡桓公》以二百字的篇幅,分為五個層次敘述了一個結構完整而意味雋永的故事。從“扁鵲見蔡桓公” 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為第一層,是故事的發生,寫扁鵲指出蔡桓公有病,但桓公卻懷疑扁鵲此說的用心?!氨怡o見蔡桓公” 一句,交代了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扁鵲,古代名醫,姓秦名越人,又稱盧醫,鄚縣(位于今河北省任丘縣)人,由于醫術高明, 人們就用傳說中黃帝時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蔡桓公,即下文的桓侯,名封人,蔡國國君,公元前714年至前695年在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引此事時作齊桓侯,與《韓非子》異)。扁鵲指出桓侯有病并非憑空妄說,“立有間”一句表明了醫師對病人有過一個觀察容貌氣色而后診斷的過程。此時桓侯的病癥尚在表皮,只須藥物熱敷即可除去。但桓侯對于這種萌芽狀態的疾病并未引起重視,他先是斷然否認,自稱“寡人無病” ; 又在扁鵲離開之后,把這位其時已負盛名的絕代名醫看作沽名釣譽之徒,認為扁鵲“好治不病以為功”。這就真正是諱疾而又忌醫了。從“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悅” 為第二層,是故事的發展,寫桓侯之病已發展到肌膚,扁鵲復見,桓侯不予理睬?!熬邮铡比?,反映了桓侯之病所以由腠理發到肌膚經歷的過程(以下幾個層次含義與此同); “扁鵲復見”一句說明他對桓侯采取的是負責任的態度,并未因為桓侯斷然否認有病而放棄對他的諫勸治病; “君之病在肌膚” ,回應前文“不治將恐深” ,這證明了扁鵲的擔憂正在變成現實。雖然此時桓侯的病癥也還只是在肌膚,用金針石針就可以治療,但扁鵲的話仍未引起桓侯應有的重視,他不僅未予理睬,而且對扁鵲的做法表示了不悅。接下來的“居十日” 至“桓侯又不悅”為第三層,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寫桓侯之病已發展到腸胃,但桓侯依然不加理睬。再往后的“居十日” 至“臣是以無請也”為第四層,是故事的高潮,寫桓侯之病已發展到骨髓,釀成不治之癥,扁鵲也感到無可奈何了。這一層起首就寫“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表明了桓侯之病已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連扁鵲這樣的名醫也無計可施。接下來寫扁鵲“還走” 的做法雖然引起了桓侯的驚奇,然而也僅僅是對扁鵲行為的驚奇而已,他并未理解這一行為的含義,更沒有覺察到問題的嚴重,因而只是“使人問之” ,而毫無求醫的意向,可見他的思想已經麻木到了何等的程度。以上數句說明桓侯之病的幾個發展階段,以及在這幾個階段中尚可奏效的治療方法。最后指出桓侯之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屬”,而非人力之可及,同時也是交代了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的原因。從“居五日” 至“桓侯遂死” 為第五層,是故事的結束,寫桓侯病重身死。扁鵲多次諫勸桓侯及時治療,桓侯均未采納。一直到遍體疼痛之后才“使人索扁鵲” ,但已為時過晚,終于不治而死。扁鵲逃秦,一方面說明他對桓侯之病實已無能為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對統治者慣常的遷怒與諉過的做法深感畏懼。故事至此雖戛然而止,但它卻留給了我們極為深刻的啟示。它說明一切禍患在開始發生時都是極其細微的,難于覺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將產生由量到質的變化,以致最終釀成大害; 同時也從反面提醒我們,要避免禍患,必須見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负钪≌洑v了這樣一個由隱蔽向顯著發展的過程。它由腠理而至肌膚,由肌膚而至腸胃, 一時雖未造成徹骨之痛,但病情卻仍在不間斷地逐步發展,以致由腸胃而至骨髓,發生了由量向質的轉化,終于使桓侯陷入了無可挽回的絕境。此外,這則故事還告訴我們,認真聽取意見,尤其是聽取有遠見卓識的意見,是十分重要的; 而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則是取禍之由。試想桓侯若是聽取了扁鵲的建議,即使在病入腸胃之時,也還有救治的余地,決不至于喪命。正由于他拒絕了扁鵲的正確建議,才惹下了致死之禍,使扁鵲這樣的名醫也回天乏術了。
這篇文章在結構上也頗具特色。全文以桓侯之病為線索,層層深入地敘述了病情的發展、扁鵲的再三諫勸以及桓侯的執拗態度。每一層次中對于病情的敘述既是上一層次的必然發展,又為下一層次作了必要的鋪墊,顯得自然而合乎情理。在語言運用上,也顯得平直而貼切。作者意在敘事,全無夸飾的形容,扁鵲敏銳入微的觀察,認真負責的精神以及桓侯固執不知變通的態度,雖不事詞藻的修飾,卻都寫得自然明白。說理部分也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寫得脈絡清晰,確切可信。最后以扁鵲逃秦,桓侯體痛遂死作結,無一贅言而使結局順理成章,主題頓然顯豁。
上一篇:《古文·戰于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楊惲·報孫會宗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