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錢大昕·鏡喻》鑒賞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仕其為明也? 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鏡之貴,不如目; 鏡不求于目,而目轉求助于鏡。然世未嘗以鏡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鏡何負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 “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 “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
(《潛研堂文集》)
自古以來,將鏡子作比來闡述道理的事例很多,角度亦各不相同。此文通過“鏡”與“目”的關系來說理,頗令人深思。
眼睛在五官中是最具有光彩的。然而,不管眼睛多么明亮,它卻不能見到自己的臉龐。如果不是借助于鏡子,一個人永遠無法真正看清自己的臉,鏡子對于眼睛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輔助物。“然世未嘗以鏡之助目”,這是因為有些人“任目而惡鏡”。作者在文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人自以為有目而棄鏡不用,見到眾人贊賞的美人還認為“美莫己若”,卻不知“己面之黑子”,遂為左右竊笑,真是可悲!
作者列舉的事固然不多發生,但現實生活中類似于此的還少嗎?許許多多人對于自身的不足沒有清醒的認識,猶如文中的“客”看不到自己臉上的黑子。這些人對于旁觀者提的意見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勃然大怒,甚至加以誣陷之罪,殊不知這些意見正如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身的缺點,以便不斷改進,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就是這個道理。旁觀者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之關系便如文中的“鏡”與“目”之關系,理應以“鏡”助“目”。文中的“客”以為鏡子“好苦我”便是典型的不接受意見者的表現。
文章雖短,卻以淺顯的比喻說明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很有積極意義。古人尚且能有如此認識,更何況今人呢!
上一篇:《清·梅曾亮·缽山余霞閣記》鑒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陶淵明·閑情賦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