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又問予以“日月之形,如丸耶? 如扇耶?若如丸,則其相遇豈不相礙?”予對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 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1,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2,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涂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3,有形而無質,故相值而無礙4。”
1猶:如同。2光:指月光。3日、月氣也:沈括認為日與月都是氣體,這種認識是錯誤的。4值:遇。
【析點】 對于今人來說,日月之形是科學常識,但在沈括時代,這一問題卻讓人爭論不休。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譬喻,根據月亮的圓缺正確回答了日月之形是像彈丸還是像團扇的問題,其豐富的空間想像力和準確的類比推理令今人嘆服不已。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作者對日月相遇是否相撞的問題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這是不科學的,但我們對古人不能求全責備。
對話體和譬喻的運用使這篇科技小品生動而不呆板,通俗而不深奧。行文的活潑和邏輯的嚴密融于一體
上一篇:《無核枇杷》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日近長安遠》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