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采
其一
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
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其五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
其八
醉夢幸逢郎,無奈烏啞啞。
中山如有酒,敢惜千金價。
晁采是唐代宗大歷年間的一位女子,青年時與鄰家的書生文茂相互傳詩寄情,后來結為夫妻。現存的22首詩,都是她寫給文茂的情詩。《子夜歌》十八首,即其中的一部分。這里選錄的三首,在整個組詩中分別列為第一、五、八首。
第一首的四句,可分為兩層。
前兩句為第一層。作者用“既剪”、“亦分”,描述了她和情郎一報一還、互贈剪發的情事。向情侶贈發,不是“投桃報李”式的一般友誼(《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而是以身相許的表示。對此,作者通過樂府詩常用的諧音雙關,也作了透露。她把自己的頭發稱為“云鬟”,固然是贊美烏發如云,但也有以“鬟”與“環”相諧,象喻二人團圓成婚的用意,稱情郎的頭發為“發絲”,也有以“絲”與“思”諧音,表示相思的意思。總之,在這里,作者以互贈剪發的行動,表現了她和情郎之間纏綿深厚的情意;交代了他倆已處在熱戀階段的關系。從而,為下文作了鋪墊。
后兩句為第二層,寫作者把兩人互贈的頭發綰成了同心結。“覓向無人處”,是少女怕別人發現自己隱私的行動。一個“覓”字,寫出了她東張西望,緊張而又小心謹慎地尋找適宜場所的神情。同心結,是古代男女青年表示相愛的定情物,多用衣帶連環回結成菱形。如,孟郊《結愛》詩:“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林逋《長相思》詞:“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但是,也有用其它物品綰結的。如,薛濤《春望詞》:“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本篇所寫的同心結,則是用作者和意中人的頭發綰結的。它寓含的意思是兩人不僅要心心相愛,而且要結發為夫妻,白頭偕老。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對美滿幸福的愛情的渴望和追求。
這首詩在立意和寫作上,都明顯地接受了《詩經·衛風·木瓜》篇的影響,但是又有所創新。《木瓜》篇寫一位男子對情人投贈的回報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其后還有兩章,都是在此基礎上更易數字,反復吟詠的。它的主人公直抒胸臆,感情熱烈奔放,外相成分濃烈。本篇雖然也采用了真切感人的自述口吻,但畢竟是“柔情似水”的女子的自述,內相成分強。在自我剖白中很自然地加入了能夠揭示內心活動的微妙細節,抒情含蓄深婉。
第二首,通過贈指甲的行動,表達了作者希望與情郎相親相愛,永不分手的心愿。
在首二句中,作者連用了兩個比喻,夸贊自己的手指如玉一般潤潔,指甲像水晶一樣晶瑩。前一個比喻,是對天生麗質的形容;后一個比喻,則是對天生麗質的一部分經“弄”(即修飾)之后的稱美。兩個比喻,相互映襯,形象地再現了手指和指甲的美麗可愛。在“玉指”前冠一“弄”字,既交代了修飾天生麗質的行為,又恰切生動地寫出了作者自我欣賞、陶醉的情態。從而,把少女純潔的愛美之心,同“明窗”、“玉指”、“水晶”等形象融為一體,構成了優美的意境。
第三句,緊承第二句的稱美。“之”字,指代水晶似的指甲。“特寄”二字,強調指出作者是專為贈送情郎才剪去美麗而又心愛的指甲的,和盤托出了她赤誠、專一的愛戀之心。弄清這一句的含義之后,再回過頭來回味首句的“明窗弄玉指”,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她在窗前的修飾,是出于“女為悅己者容”的心理欲求,絕非通常所見的僅僅為了整潔而裝扮。第四句,是對“特寄”二字的補充,進一步申明了剪指相贈的心愿。《詩經·邶風·擊鼓》篇,寫一個怨嗟不休的士兵想起同妻子生死不離的誓盟,發出了渴望團聚的呼聲:“‘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篇化用其意,表明作者贈送指甲是實踐白頭偕老誓盟的一個具體行動。用“聊當”(即姑且作為)二字領起,在剖白作者自己心愿的同時,還有乞請對方諒解目前不能“攜手行”的意思,表現了她對情郎的關懷和體貼。全句語氣溫存,辭意懇摯,活現了溫柔善良、纏綿多情的少女切切叮囑之聲。以此煞尾,似收而未結,逗人回味無窮。
第三首,寫作者對情郎刻骨銘心的思念。
清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尊師傅庚生先生也說:“篇中多有曲折,如云霓來去,波瀾起伏,闌干隱現,螢火梳織,自成佳構,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九《縱收與曲折》)本篇即其一例。
作者落筆沒有從正面入手,直接點破自己的相思之痛,卻特意從側面繞了三道彎子,即:醉酒、做夢、幸逢。酒醉能夠使人神經麻木,暫時忘卻憂愁。所以,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本首詩的作者作為一名少女,竟然濫飲以至于醉,可見她的憂愁特多。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見情郎,正是她“寤寐思服”的結果。晏幾道《阮郎歸》詞曰:“夢魂縱有也成虛。”詩人卻把虛幻的夢中相見稱為“幸逢”,以虛襯實,使人可以想見她夢醒之后的孤寂悲痛。在第一句多方側面紆回之后,詩人還是“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韓愈《雉帶箭》)沒有直接宣泄肺腑。第二句,又承“幸逢”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無奈烏啞啞。”即使虛幻的夢中幽會也好景不長,她竟被烏鴉的一陣“啞啞”鳴叫吵醒了。“無奈”,是詩人為此而發出的嘆惋。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與情郎相見,夢中的“幸逢”又被烏鴉的啼叫破壞了,顯然已經到了絕望的地步。
可是,三、四句“中山如有酒,敢惜千金買”,卻如奇峰突起,展現出了新的希望。所謂“中山酒”,典出張華的《博物志》卷十《雜說下》和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九。中山,是春秋時代白狄別族建立的一個國家,國都在今河北省正定縣東北。傳說此地有個名叫狄希的人,善釀酒。只要飲一杯他釀的酒,就能醉眠千日。劉玄石飲了一杯,家人以為死,遂葬之。三年后,狄希前來探望,家人開棺,劉玄石此時恰好酒醒。詩人化用這則傳說,表明自己即使耗費重金,也愿長醉不愿醒。為什么要長醉呢?因為在長期的醉眠中,能更多地享受與情郎“幸逢”的歡樂,絕不會被烏鴉吵醒。
一首只有20字的小詩,由醉夢寫到夢醒,又由夢醒寫到對長醉的期望,可謂波折橫生。詩人正是通過這些波折,表現了她對夢中“幸逢”倔強執著的追求。然而,無論是短夢還是長夢,都是虛妄的幻境。作者把這種虛妄的追求寫得愈是執著,愈能襯托她因思念情郎引起的心靈震顫,愈能表現她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首詩,與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有些相似。但是,沒有金詩流傳廣。其原因恐怕是,境界沒有金詩那么闊大,尤其是語言沒有金詩那么形象、通暢、和諧。后兩句行文典雅,與前兩句的明白俚俗有失平衡。但從總的方面來說,它仍然不失為一首表現了真情至性的佳作。
上一篇:杜甫《解悶十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金陵五題(其一、二、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