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一笑——醉中夢話之一》原文|注釋|賞析
吳老頭說文學家都是瘋子,我想哲學家多半是傻子,不懂得人生的味道。舉個例罷: 鼎鼎大名的霍布士(Hobbes )說過笑全是由我們的驕傲來的。這種傻話實在只有哲學家才會講的。或者是因為英國國民性陰鷙不會笑,所以有這樣哲學家。有人說英國人勉強笑的樣子同哭一樣。實在我們現在中國人何嘗不是這樣呢?前星期日同兩個同學在中央公園喝茶,坐了四五個鐘頭,聽不到一點痛快的笑聲,只看見好多皮笑肉不笑,肉笑心不笑的呆臉。游戲場尚如是,別的地方更不用說了。我們的人生態度是不進不退,既不高興地笑,也不號啕地哭,總是這么呆著,是謂之曰 “中庸” 。
有很多人以為捧腹大笑有損于上流人的威嚴,而是件粗鄙的事,所以有“咽歡裝淚”擺出孤哀子神氣。可是真真把人生的意義細細咀嚼過的人是曉得笑的價值的。CarIyle①是個有名宣揚勞工福音的人,一個勇敢的戰士,他卻說一個人若使有真真地笑過一回,這人絕不是壞人。的確只有對生活覺得有豐溢的趣味、心地坦白、精神健康的人才會真真地笑,而真真地曲背彎腰把眼淚都擠出笑后,精神會覺得提高,心情忽然恢復小孩子似的天真爛漫。常常發笑的人對于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類共同的弱點,事實與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他并不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所謂驕傲)才笑,他只看得有趣,因此禁不住笑著。會笑的人思想是雪一般白的,不容易有什么性狂、夸大狂同書狂。James M·Barrie②在他有名的Peterpan③里述有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問那晚上由窗口飛進來的仙童,神仙是怎樣生來的,他答道當世界上頭一戶小孩第一次大笑時候,他的笑聲化作一千片,每片在空中跳舞著,后來片片全變做神仙了,這是神仙的起源。這種仙人實是比我們由丹房熏焦了白日飛升的漂亮得多了。
什么是人呢? 希臘一個哲學家說人是兩個足沒有毛的動物。后 來一位同他開玩笑的朋友把一個雞拔去毛,放在他面前,問他這是不是人。有人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但什么是理性呢? 這太玄了,我們不懂。又有一個哲學家說人是能夠煮東西的動物。我自己煮飯會焦,炒菜不爛,所以覺得這話也不大對。法國一個學者說人是會笑的動物。這話就入木三分了。Hazlitt④也說人是惟一會笑會哭的動物。所以笑者,其為人之本歟?
自從我國“文藝復興”(這四字真典雅堂皇)以后,許多人都來提倡血淚文學,寫實文學,唯美派……總之沒有人提倡無害的笑。現在文壇上,常見一大叢戴著桂冠的詩人,把他“灰色的靈魂”,不是獻給愛人,就送與satan⑤。近來又有人主張幽默,播揚嘴角微笑。微笑自然是好的。“拈花微笑”,這是何等境界。Emerson⑥并且說微笑比大笑還好。不過平淡無奇的鄉老般的大笑都辦不到,忽談起藝術的微笑,這未免是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與劉姥姥了。我要借Maxim Gorky⑦的話評中國的現狀了。他說,“你能夠對人引出一種充滿生活快樂,同時提高精神的笑么?看,人已經忘卻好的有益的笑了!”
在我們這個空氣沉悶的國度里,觸目都是貧乏同困痛,更要保持這笑聲,來維持我們的精神,使不至于麻木沉到失望深淵里。當Charlotte Bronte⑧失了兩個親愛的姊妹,憂愁不堪時候,她寫她那含最多日光同笑聲的“Shirley”⑨。Cowper⑩煩悶得快瘋了時候,他整晚吃吃地笑在床上做他的杰作《癡漢騎馬歌》(John Gilpin)。Gorky身嘗憂患,屢次同游民為伍的,所以他也特別懂得笑的價值。
近來有好幾個民眾故事集出版,這是再好沒有的事。希望大家不要擺出什么民俗學者的臉孔一定拿放在解剖桌去分剖,何妨就跟著民眾笑一下,然禮失而求之于野,亦可以浩嘆矣。
(1927年4月23日《語絲》第128期)
注釋 ①Carlyle——卡萊爾(1795~1881)蘇格蘭散文作家和歷史學家。②James M·Barrie——詹姆斯·M·巴里(1860~1967),英國劇作家和小說家。③Peterpan——《彼得·潘》,巴里的一個劇本。④Hazlitt——哈茲里特(1778~1830)英國作家。⑤Satan—— “撒旦”,猶太教和基督教教義中與上帝為敵的鬼王。⑥Emerson——愛默生(1803~1882)美國散文家、詩人、思想家和美國19世紀先驗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⑦MaximGorky——高爾基。⑧Charlotte Bronte——夏洛蒂· 勃朗特(1816—1855)英國小說家,在“勃朗特家族三姐妹” 中最有才華和影響,《簡· 愛》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⑨Shirley——《雪莉》(也譯為《謝莉》 ),夏洛蒂的小說。⑩Cowper——柯柏(1731——1800)英國詩人。
賞析 在茹毛飲血、混沌一片的時期,是無所謂人類的。只有走過那段蒙昧、野蠻的歷史,人類才開始具有自己的面貌和聲音。他有自己的精神需求,能夠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因而喜怒哀樂、恐懼憂傷等等,為人類所獨有。然而,這份光榮與驕傲正在一點一點地消失。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的桎梏下,我們民族形成了一種麻木、愚鈍的精神狀態,幾乎喪失了感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的能力,唯知循規蹈矩、老老實實地“呆”著,并且還自鳴得意地美其名曰 “中庸”。作者對此表示了極度的痛心。他從“笑”這個人的天性入手,旁征博引,指出了暢懷“一笑”對于保持人類精神健康、心靈充實的重要意義,給我們以啟示。
文明的進步本是人類自身努力的結果,可是又往往會給人帶來種種無形的束縛。人們心靈的日漸復雜使得每個人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以免于外界的侵害。在日常生活里,人們每每忐忑不安地探究著別人的心理和反應,努力從表情上搜尋種種意義。而上上下下的大小規矩,使人們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乎對“笑”也有了種種要求和選擇。生活可以容納許許多多半真半假的呆笑、皮笑肉不笑,唯獨容不下那康健、活潑的“真真地笑”。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普普通通的“一笑”背后,蘊藏著多么深廣的社會內涵。不偏不倚、恪守“中庸”的處世原則,使人們難以開放自己的心靈,只能由焦煩、消沉而絕望以至麻木不仁,抑或在人生的舞臺上客串各種角色,插科打諢、游戲人生,就是沒有自己的真面貌和真性情的流露。對于人類來說,這實在是一樁可怕的事情。
作者以他敏銳的感覺和深邃的思想,洞察了“笑”在中國何其之難的社會原因。從公園游戲場中的“呆臉”,到古希臘哲學家對人的論斷,從現實的生活環境到人們對笑的麻木,由遠及近,從西到中,旁征博引、反復闡明笑對我們的重要意義,對戕害荼毒人們心靈的封建傳統文化和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進行了尖銳批判和猛烈抨擊。同時作者還以一片天真爛漫的真情,呼喚著開心“一笑”的自由境界,倡導人們不要作繭自縛,而是要從面具背后走出來,恢復那自然純凈的人性。這些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精神,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
上一篇:魯迅《一點比喻》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三戒并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