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元臣《鴝鵒鳥》原文|注釋|賞析
鴝鵒之鳥,出于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②,久之,能效③人言; 但能效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
蟬鳴于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 “子能人言,甚善; 然子所言者,未嘗言④也。曷若⑤我自鳴其意哉! ”鳥聞言而慚,終身不復效人言。
今文章家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
( 《叔苴子》)
注釋 ①鴝鵒(qu yu)鳥——又名八哥,全身黑色,能模仿人說話。②調其舌——調教八哥學人說話。③效——模仿。④未嘗言——沒有說自己的話。⑤曷若——哪里象。
賞析 在明代,“前后七子”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派文學主張,統治文壇長達100多年之久,有識之士都奮起批評其荒謬見解。本文即是針對當時復古主義的惡劣文風,射出的一支尖銳的利箭。
這是一篇寓言式的雜文。作者采用了擬人化的筆法。在文中,八哥的形象很有特色。當它不覺悟時,學會幾句人言,便反復鳴唱不絕,頗為自鳴得意。當蟬一針見血地指出,它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聲音,不過徒會仿效而已,八哥深感慚愧,從此再也不模仿人言了。作者以此形象地為復古派指明了出路,希望他們對自己不從現實生活出發、亦步亦趨仿效前人詞句的詩文創作感到自慚,趕快停止這種文學創作中最沒有出息的剽竊前人的抄襲之風。然而,這只是作者的理想,事實并非如此。所以,作者在結束全文時尖銳地指出: “今文章家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表明復古派學舌前人,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性,還毫不覺悟,連鳥的善悟者也不如。作者對復古派的諷刺是夠辛辣無情了。
作者還借蟬的言論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寫詩作文都要“自鳴其意”,要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發表個人獨立的見解。在文學創作中,反對復古,積極鼓勵張揚個性,這是明代中后期文壇上要求個性解放的進步的文學潮流。作者用自己犀利的雜文參與了時代潮流的大合唱。
全文詼諧風趣,到今天也還有借鑒作用。那些只會照本傳達上級指示,在工作中毫無創造性的官僚主義者,不是也很象“效聲而止”的八哥么?
上一篇:柯靈《鬼混哲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鄭逸梅《黃山云》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