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毓羆
楚懷放靈均, 國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決, 繞澤行悲吟。
漢文疑賈生, 謫置湘之陰。
是時刑方措, 此去難為心。
士生一代間, 誰不有浮沉?
良時真可惜, 亂世何足欽!
乃知汨羅恨, 未抵長沙深!
《讀史五首》大約作于元和五年(810)以后。元和五年,白居易的摯友元稹遭到權貴之忌恨,被貶為江陵府(今屬湖北)士曹參軍,白居易這年也因左拾遺佚滿而改官京兆府(陜西西安)戶曹參軍。在左拾遺任上,三年的諫官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他屢次直言上書請革除弊政,同時也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如《新樂府》五十首及《秦中吟》,揭露現實中的黑暗,鋒芒直指權貴,傳播遐邇。他之改官,權貴們感到如同拔除眼中之芒刺,而他自己則陷入深深的政治苦悶。其間又遭母喪,回到故鄉下邽(陜西渭南)。元和八年(813),“丁憂”期滿,被召入朝任左贊善大夫,這是陪太子讀書的閑官,不得過問朝政。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死,他激于義憤首先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當時舊官僚集團卻攻擊他僭越言事,并借其他事誣陷,把他貶為江州(江西九江)司馬。《讀史五首》是元和五年至十年間的作品,白居易在詩中哀嘆古人,借以抒發自己不平之氣。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二首。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立《屈原賈生列傳》,把屈原與賈誼并列,正是看到了這兩人憂國憂民的共同性,悲其志而哀其遇。白居易這首詩也將屈原和賈誼相比,著重寫其同中有異。他先寫楚懷王無道荒淫,放逐了屈原(靈均是屈原之字),而屈原則依戀楚國,不忍決絕他去,心中無限辛酸苦楚,被發行吟澤畔。次寫漢文帝猜忌賈誼,不但未任命為公卿,反貶為長沙王太傅。其時正當勵精圖治,國中“斷獄數百,幾至刑措(刑法設置而不用)”,賈誼卻被迫遠離京師,叫他心里如何好受呢!白居易以簡明的形象語言概括地描寫了屈賈兩人各自的遭遇及表現,接著發出了感慨:士之一生,有沉有浮,及封建時代常見之事。治世里人才被埋沒,深為可惜;亂世里獲得榮華富貴,又何足欽羨!在他看來,屈原遇無道昏君,遭受貶斥,自沉于淚羅江,乃不可避免的結局。賈誼生逢明時,漢文帝是個有作為的君主,而不能用其所長,致抑郁以終,豈非是無窮的憾事!
唐代詩人大都同情屈原的悲劇命運,如戴叔倫《過三間廟》詩云:“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同情賈誼的人也不少,如王勃《滕王閣序》云:“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劉長卿《過賈誼宅》詩云:“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白居易將兩人作比,以為賈誼的痛苦更比屈原深沉——“乃知淚羅恨,未抵長沙深!”乃是強調良時人才棄置之可惜。這主要還是為國家著想,而非僅僅是從個人出發來考慮問題。歷史上豈止一個賈誼,類此者比比皆是,白居易自己在寫詩的當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他任左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和賈誼作長沙王太傅也有類似之處,很自然會引起聯想。)
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白居易殷切期望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其拳拳報國之心,雖千百年后,猶能感人。我們由此亦可獲得猛省。
上一篇:張培元《讀《陸放翁集》(其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