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這是王安石以獨特命意寫王昭君的詩,詩中寓有自己深沉的政治感慨,是宋代文學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對于漢代的王昭君,后人評價多有不同。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中借薛寶釵之口說: “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后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能各出己見,不襲前人。”王安石《明妃曲》的確是出于己見,不論是情態描寫,還是命意所在,都達到了高超的地步。
詩人把王昭君放在臨別漢廷之前的時間里出場,并讓她以非直接、非常態的面貌出現,僅此,還使漢元帝初識容顏仍不能自持,并追究畫工的責任,以突出王昭君之美,這筆法是非常高明的。前六句在詩中就是以這種側面描寫、側面烘托的手法,在實現這樣的藝術任務的。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昭君在非常傷心難過的情態下出場了,她淚光滿面,鬢發低垂,徘徊不進,顧影自憐,因為傷心,面容失去了許多固有的神色。這種特定場面中的特有心情,在很大意義上損害了昭君神形的常態美,并且這被損傷的美質,還是被淚水,鬢發掩蓋著,又在低徊顧影之中拘形而制神,未得正面全部具體顯露。王安石的筆要使昭君用她若隱若現的一部分形神,來顯示昭君絕頂的傾國傾城之美,這種美是以漢元帝的行為為對象條件表現出來了。這就是元帝見了昭君的“不自持”,就是擁有成千上萬的后宮佳麗的君主,看了仍心神搖蕩,驚羨不安,發出“入眼平生幾曾有”的贊嘆,以致殺了不識美人的畫工毛延壽,等等,這就是詩中的王昭君之美的對象化的肯定條件。 《伊利亞特》中的希臘王后海倫的美,存在于特洛亞城頭上那些元老的眼中和口中,他們見海倫登上城樓,便壓低聲音講話,并彼此不約而同地轉變議論的話題: “為了這樣的一個女人,誰還怪得特洛亞和阿開亞(希臘的別稱)的戰士吃這多年的苦呢?她簡直是一個不死女神的肖像。”(第三章) 《陌上桑》中的羅敷的美,存在于觀羅敷而忘乎所以的各種人的動作中: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一類側面反應,都是女主角絕艷驚人的對象化的表現條件,王安石把這種“沿波而討源”的美學手段運用得十分成功。
王安石在詩中充滿深刻哲理的議論,以及飽含感慨之情的敘述與描寫,把詩情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這“意態由來畫不成”的議論中,有對于歷史的翻案,也有現實的感憤。作者認為人的“意態”即內在神情之美,是繪畫這種藝術形式畫不出來的,因此借“畫圖省識春風面”,難得不誤失佳人,責怪“丹青手”而殺掉毛延壽,是枉屈了畫家。這就把歷史上都說是毛延壽誤了皇帝的舊案,集中地寫到了皇帝本人的頭上,是皇帝不能親省佳麗,以致使佳人不遇,遺恨終生。中國傳統詩歌中, “美人”、 “香草”,都是忠臣、賢士的象征,因此這“畫不成”的論理,就暗含有對于君主不能親識賢士的怨怒。作為滿懷政治革新抱負的王安石發此議論,并且是在給仁宗上呈變更法度的萬言書擱置不行的嘉祐三年(1058)以后,很顯然是有現實感慨滲透其中的。另外,從繪畫理論來說,繪畫藝術以描繪視覺所見的形象精確性見長,而神情不見諸于性格、動作,又是很難直接描畫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是“意態由來畫不成”的。中國繪畫有“以形寫神”的手法,但這對于只以貌取人的漢元帝,是等于無用的,意識美之被見棄,則實為必然。王安石的藝術理論也是多半建立在政治憤慨之上的。他寫王昭君心知不能回歸漢廷,穿盡了帶去的漢宮服裝,并且捎口信打聽中原的消息,但是卻只見雁飛,而不見皇帝的書至,孤凄冷落,十分可憐。這里有對昭君遠托異域的同情,有對昭君懷念故國的贊頌,也有自己不得在朝廷為國報效的恨憾。他在《明妃曲》第二首中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就更寄有君臣不遇的“離騷”之怨了。
詩人在詩的最后寫家人對王昭君的寄語,把現實形勢看得很透徹。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家里人告訴昭君:你好生在北國的帳篷中住下去,不要老想著這里的薄恩的朝廷了,你難道沒有看到漢武帝的得寵一時的皇后陳阿嬌,她是近在咫尺的,不也被打進冷宮了嗎?該失意的在哪里都一樣,并沒有什么塞南漠北的區別。王安石在嘉祐四年(1059)提點江東刑獄時寫此詩,自己改革舊制的理想不能實現,與王昭君的“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的境遇,可謂同命相憐。 “君不見”之嘆,它的凄惻動人之處,正在于此中有歷史與現實,古人與今人的多重寓意。
上一篇:柳永《八聲甘州》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秦觀《滿庭芳》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