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原文|注釋|賞析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③去留。環(huán)堵蕭然④,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⑤,簞瓢屢空⑥,晏如⑦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⑧得失,以此自終。
贊⑨曰: 黔婁之妻有言⑩: “不戚戚(11)于貧賤,不汲汲(12)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13)? 酣觴(14)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16)? 葛天氏之民歟?
(《箋注陶淵明集》)
注釋 ①《五柳先生傳》——這是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而撰寫的一篇自傳體短文,選自四部叢刊影宋本《箋注陶淵明集》卷六。②造飲輒盡——應(yīng)邀去喝酒就要喝完。③曾不吝情——一點兒也不在意。④環(huán)堵蕭然——住屋四壁十分冷清。⑤短褐穿結(jié)——所穿的短衣破洞補丁滿是。⑥簞瓢屢空——常常缺吃少喝。簞: 圓竹籃; 瓢: 飲器。⑦晏如——安然自在的樣子。⑧忘懷——不放在心上。⑨贊——史傳后面附語,用作對于人物事件的總結(jié)和評述。⑩黔婁——春秋時人,自守清貧不愿出仕。死后其妻曾作誄文。(11)戚戚——憂郁。(12)汲汲——急于追求。(13)若人——這個人,即五柳先生。儔: 同類。(14)酣觴——飲酒。(15)無懷氏——與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jù)說均無為而治,社會風(fēng)俗淳樸。
賞析 以漫畫手法勾勒形象,讓這形象去概括一種社會現(xiàn)象,并展示作者的審美意向,是雜文創(chuàng)作慣于遵循的蹊徑。雜文之所以有別于一般短論,正因為雜文的議論溶透于或附麗于一定的形象中,而雜文形象有別于一般散文形象,在于雜文的形象無須須眉畢露地雕琢,而只須捕捉形象的精神特質(zhì),尤其突出形象的喜劇性特征,作出幽默而傳神的漫畫式勾勒。這種漫畫畫面在雜文中出現(xiàn),對“雜文味”的釀造,有很大的作用。
《五柳先生傳》就是這樣一篇言之有意、言之有味的雜文。它實際上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也是陶淵明的一篇人格宣言。是一位不得志而又不失志,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在淪落中保持清高的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格形象;或者說,一位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對世俗挑戰(zhàn)的檄文。
這位以“五柳先生”自況的作者,寫此文時已經(jīng)是56歲的小老頭了,辭官歸隱也已整整15年。他對棄官歸田的生活,是無奈而又滿足,不羈而又自恃,脫俗而又近人的。他把握這些基質(zhì),用亦莊亦諧的筆觸,活脫地托出了一個五柳先生的形象,一個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這一個”雜文形象:穿的是破爛補綻的短褐,卻包裹著一顆高潔的心靈,他不憂戚于貧賤,視富貴如浮云,他的行狀是與當(dāng)時社會公認(rèn)的“正人君子”標(biāo)準(zhǔn)相抵牾的,即以“好讀書,不求甚解”一端,就與那些言必稱孔孟,行必有經(jīng)典依據(jù)的腐儒酸勁,大不一樣。這位五柳先生還是一個不吝情也不矯情的懂情人。他嗜酒而無錢買酒,親朋置酒招飲,他照飲不誤,一醉方休,飲前和醉后,都不說應(yīng)酬的感謝話。他不愿自己的個性被世俗淹沒。他不但不是一個乞食者,而且持著居于布施者之上的態(tài)度。這個性格形象屹立魏晉時代衰微的世態(tài)人情中,顯示其出格的亮度,因而產(chǎn)生了不尋常的藝術(shù)批判力。這種不現(xiàn)形的批判手法,以及不期而至的批判效果,正是歷來的雜文作者所樂于追求的。
陶淵明這篇文章為他自己作了絕妙的自畫像,也為中國的文學(xué)畫廊提供了一幅生動的雜文形象。當(dāng)然,他不可能為他自己以及他的同代人找到命運的皈依點。因為他只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打發(fā)人生,沒有用入世的態(tài)度來招架人生;他所追求的是對自然的復(fù)歸,寧可沿著歷史的湍流,上溯到蒙昧的洪荒時代,到無懷氏或葛天氏那里,做一個原始部落的子民,這就是陶淵明的世界觀和生活觀。我們不該用今天的標(biāo)準(zhǔn)去苛求陶淵明。我們倒應(yīng)該感謝這位以寫詩見長的陶淵明竟無意中給我們留下這篇好雜文。在這篇雜文中,他高明地用漫畫式的形象,對他周圍的世態(tài)和世風(fēng),作出了委婉的諷諫。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議論,是雜文寫作的妙處,也是雜文寫作的難處。
上一篇:聞一多《五四斷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華君武《井底蛙》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