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德清二首
木末誰家縹緲亭(1),畫堂臨水更虛明(2)。經過此處無相識,塔下秋云為我生。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煙波漸遠橋東去,猶有闌干一點愁(3)。
【解析】德清縣位于湖州與杭州之間,此詩是作者路過德清縣時,于舟中偶有所感,即而吟成。姜白石終生不仕,與當時官宦身份的許多大詩人往來過從甚密。于是,他也多在奔波漂流中渡日。尤為值得注目者,是山河破敗的時局更使他增添了這種身世之感。作為才藝雙絕而又哀婉文弱的詩人,他尤需要友情,需要知音。而這友情之中恐男女之情可給他更大的慰藉。這便是此詩偶然吟成的思想基礎。作者在舟中仰目而見的是高岸上的樹枝缺處不知誰家一個迷茫的亭子。這亭子,這畫堂,因臨水而在煙波搖曳之中尤覺朦朧,塔下的秋云又正旭著這亭臺的影子,于是在“求其友聲”的心緒之中,作者以為秋云“為我”而生。猛然間,一佳麗之人正向此處眺望,此時作者心思悄然而不自知。待到煙波中舟行更遠,過橋之后,猶見欄桿上一個小點(倘女子著紅衣便是紅點),想必仍在凝望。這“一點愁”指的是作者想像中亦懷有愁緒的女子。有人說這女子在望著丈夫,恐無實據。王國維說:“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此詩妙就妙在這霧里觀花的朦朧感。這佳人是誰?她在望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使讀者隨著作者而墮入朦朧的追求之中——這才叫藝術。男女之間的感情有時極為微妙。青梅竹馬固有深情,邂逅相逢卻尤有遺趣。而中國古詩自屈原高詠“美人芳草”以來,形成一種借“美人”而寓托理想追求的傳統。王國維將稼軒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視為一種追求靈性的境界,實為巨眼。倘只將個中之情視為男女之情,定是俗眼。前文所說男女之情的微妙,正是這種微妙的追求的一種寓托。詩人倘不將心底追求之物化為美人,化為芳草,化為梅蘭竹菊,勢必寫不出好詩來。單純的哲理詩好的就不多。故此詩佳處正在朦朧。這朦朧足以使現代朦朧詩人相形見絀。詩人所見就是佳人遠影,與現代朦朧詩人為朦朧而朦朧,甚而自己也不懂,自不可同日而語矣!
上一篇:經典《過塔子嶺》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過故人莊》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