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敦《塔爾奇嶺》原文與賞析
阿克敦
云滿陰山勢自橫,中通一嶺類關城。
飛泉百道從云落,亂木千重繞澗生。
巖側有時難并轡,石欹無處不遮行。
蠢愚恃此成巢窟,化洽行看險亦平。
這是清代詩人阿克敦描寫塔爾奇嶺風光的一首七律。清朝前期,準噶爾貴族割據新疆。為維護祖國統一,清中央政府對其進行了武裝討伐。雍正十年 (1732),準噶爾軍大敗于光顯寺,其首領噶爾丹策零轉而向清中央政府議和。清政府曾兩次派使團赴伊犁和談。為和議兩次出使準噶爾的中心人物就是阿克敦。此詩是雍正十二年作者首次出使伊犁,過塔爾奇嶺時作。作者題下自注:“噶爾丹策零之巢穴在伊犁,是嶺乃其門戶也。”塔爾奇嶺,亦作塔勒奇山,在今新疆霍城縣。嶺下有塔勒奇溝,俗稱果子溝。作者所寫,實則是果子溝。因為只有穿溝而過,才能到達伊犁。全溝長28公里。整個溝谷,長滿了野生的蘋果,山杏、核桃,“果子溝”之名便由此得來。因為此地是通往伊犁的咽喉,自古以來以其位置的險要而見稱。相傳成吉思汁揮兵四路西征時,令二太子察合臺在溝中“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終于鑿通了果子溝天險。其后元代政府便在果子溝駐軍把守。清政府平定了準噶爾貴族的叛亂后,把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設置于伊犁河畔的惠遠城,于溝中設頭臺、二臺兩座驛站,果子溝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阿克敦前后路過此地而能詩文者都留下了對果子溝的贊美。《長春真人西游記》描繪果子溝是:“左右峰巒峭拔,松樺陰森,高逾百尺,自巔及麓,何啻萬株。眾流入峽,奔騰洶涌,曲折彎環六七十里。”在阿克敦之后的洪亮吉有詩云:“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云外飄。一道驚流直如箭,東西二十七飛橋。”(《發二臺》) 祁韻士道是:“如入萬花谷中。”林則徐說它是“天然畫景。”
阿克敦因負特殊使命。詩中主要突出的是它的“險”, 而不是“奇”。
首聯是從整體上來寫果子溝之險。陰山,唐、元人對天山的別稱,阿克敦襲用之。云滿山巔,當空一橫,有類關城。不用說,這是清中央將來平叛的很大障礙。“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李白語) 作者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這里明為寫山的險要,實則是抒發對國事的關心。
頷聯是從流泉和林木的角度,從動態來寫果子溝之險的。泉曰“飛”,木曰“亂”,已見“野味”十足。“百道”,“千重”則是言其眾多。飛泉來自云中,亂木生于澗側,若是單人匹馬過此,確實教人毛骨悚然。
頸聯是從山崖的角度、從靜態來描繪果子溝的險要的。山巖斜立難以并馬通過,不用說巖下是萬丈深淵。橫七豎八的巨石卻又處處擋著行路,巨石幾何心中也沒數。這種情況下的行人恐怕要心驚肉跳。此聯與李白《送友人入蜀》 中的“山從人面起”可謂異曲同工。看來此地之險較之蜀道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尾聯里,作者就卒章顯志了。化洽,即洽化,普及教化之意,此處實指和談成功。作者在說,愚蠢的噶爾丹策零妄圖依仗天險與中央對抗是徒勞的,因為你們的叛亂是不得人心的。一旦和談成功,人們將要看到,險要的山嶺也就和平地一樣。此聯明在譴責噶爾丹策零,實際也表達了作者力求談判成功的決心。阿克敦果然不辱使命,此次出使基本上和準噶爾上層人物達成協議,為乾隆二十年 (1757) 徹底平定準噶爾、統一新疆全境贏得了時間。
這首詩寫于臘月,溝中無花草可觀,作者所見也只是流泉、亂木、山巖而已。此詩亦如當時風景,顯得瘦硬有力。阿克敦的詩作向無兒女忸怩之態,于此亦可見之。
上一篇:范成大《吳船錄·(節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揭傒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原文與賞析